话说中国文化史上有一种特殊文化,那就是“隐士文化”,这种现象应该从殷周时期就开始有了,例如孔子周游列国时碰到的荷蓧丈人,子路对这位隐者毕恭毕敬;再如刘邦遇到的商山五皓,五位老者的话对汉高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解了一时之急。

  当然,若论隐士的名气,当数陶渊明,他“采菊南山下,悠然见南山”的姿态成为隐士的标准形象。陶渊明是铁了心要隐居,甘心种豆,诚心稼穑,不再出世。而有一些隐士,住在山林里,表面上不去找工作,其实是想要工作来找他,因为朝廷注意到隐士素质高,经常会去隐士成堆的终南山聘用他们,所以有个成语叫“终南捷径”。

  话说南朝时期,今天的南京郊区,有位隐士要结束隐居生涯,去建康城里工作了,另一位名士有点看不过眼,于是写信下逐客令。此信很有可能是游戏之作,戏谑一下老友而已,不想却成了千古名作。

  真隐士:亭亭物表 皎皎霞外

  话说在“琅琊榜”那个时代,有一位大才子,名叫孔稚珪,是会稽山阴人,山阴这地方听起来似乎不熟悉,但绍兴大家总知道吧,这是陆游、秋瑾、鲁迅的故乡,文才辈出,山阴就是绍兴。东晋南朝时期,随着中原人士的南移,绍兴山水美逐渐被发掘,因此《世说新语》里就有“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点赞,说的是这里的山水自然之美,让人看都看不过来,为绍兴的风景做了个大大的广告。

  孔稚珪也是那个时代的俊秀人物,文名满天下,他和著名的“江郎”江淹一同当过南朝皇帝萧道成的秘书,史称“对掌辞笔”。孔老师不是隐士,一直在朝廷任官,当到散骑常侍。不过,他有一颗向往隐居的心,所以他的住所不怎么欢迎别人来拜访,甚至门前鞍马稀,都长草了,“门庭之内,草莱不剪”。

  话说这一年,据说有位叫周颙的隐士,得到朝廷的聘用,马上迫不及待地收拾行李去赴任,把平日里的隐士风度全扔到了九霄云外。孔老师有点看不下去了,决定发帖子吐一下槽,让大家见识见识周颙的本来面貌。

  要有破,先得有立,要揭穿假隐士,先得树真隐士标准。虽然是损人的,但文采不能损,孔稚珪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一切自然形象和神仙界的神秘氛围,来给那位假隐士写谴责信,因此,信的一开篇就如同看《西游记》和《封神榜》一般,紫金山的神灵,一路驾驶着浮云,风驰电掣,在山前的岩石上刻下这篇声讨假隐士的文字,“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驿路,勒移山庭”。孔稚珪的意思就是说:我写的是神文。且看到底是怎样一片神文——

  就当时的审美主流而言,真正的隐士应该是“夫以耿介拔俗之标,潇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品德上要正直,风度上要超俗,比起一般世人,隐士要矗立在高高的云端,让大家仰望才对;要纯洁得连冬天的雪花都觉得自惭形秽,要高超得可以飞上天和青云肩并肩。而且还要视金钱如粪土,视荣华富贵如刚刚脱掉的鞋子。至于出来工作求职,那肯定是不要的,“芥千金而不盼,屣万乘其如脱”。做隐士,舍弃的东西比索要的东西多。再用八个字来总结,那就是“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超然于世俗之外,站立在云霞之上,这画面实在太美,也好形象。把这八个字再总结成一个字,那就是“高”。都在云霞之上了,都与云朵肩并肩了,还不算高吗?

  同时,孔稚珪又树立了一个对立面,既然决定隐居,那就义无反顾地做山林宅男,切记“仓皇反复”,“回迹以心染”,不要反反复复,改变初衷,污染了自己纯洁的心灵。

  接下来,就写到主人公周颙,他是怎样一个人呢?

  伪隐士:形驰魄散 志变神动

  且说这周颙,平日里也蛮有隐士风度的,不信?你瞧,这位隐士“傲百氏,蔑王侯”,哪家门派都不放在眼里,连王侯都懒得瞧一眼。他冷冷的气度,简直是秋天肃杀的寒霜,见着都打冷战,“霜气横秋”。注意了,“霜气横秋”不是“老气横秋”,不是贬义词,倒是有点霸气侧漏的味道。

  不过,这位隐士据说学问不怎么样,孔稚珪老师说他“习隐南郭,窃吹草堂”。为了对仗,话说得这么绕,其实无非就是骂他是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只不过骂得文雅一点。

  果然,不是真金,就怕火炼。这周颙本来就心不在焉地隐居,欺骗山林,“诱我松桂,欺我云壑”,把大自然当傻子。有一天,检验隐士的事情终于来了。山林之外的南朝朝廷来了调令,调他去朝廷任职,周颙一听到消息就坐不住了,“形驰魄散,志变神动”,得意忘形,神魂颠倒,节操立刻粉碎,志向立即变化,整个人心不在焉,都忘记了自己是谁,从形体到精神,都把持不住了。至于平时穿的隐士服——那些纯生态的荷叶制成的时装,都被撕得粉碎。他一脚踏入忙忙碌碌的社会。

  且看他都忙些什么呢?优雅的古筝不弹了,文艺情调的诗词也不写了,“琴歌既断,酒赋无续”。成天里陷入无休无止的工作,忙于应付朝夕不断的公务,脑子里和心里边尽是无穷无尽的公文和考核,“常绸缪于结课,每纷纶于折狱”。疲于奔命,再也没有隐士的潇洒和无虑。孔稚珪的笔调当中无不充满了揶揄和嘲笑,说得时髦一点就是:瞧瞧你,完全没有了诗和远方,纯粹都是眼前的苟且。

  从职场而言,周颙做的这些都没有错,无非都是正常的工作,想要有社会价值,想要有所成就,辛勤忙碌的工作那是必须的。当然,从隐士眼中来看,这是一种狼狈,一种不得已。各有各的立场,不能简单说谁对谁错,不过,一旦变成文学话题,就有美不美、形象不形象的问题,在孔稚珪的笔下,从隐士转化为官吏的过程,实在是太有画面感了,对比鲜明。

  再下来,连山里的森林溪流和飞禽走兽,都似乎遭受了周颙的伤害,一个个都表现出深刻的愤怒和不满。青松徒然落下树阴,白云失去伙伴,“青松落荫,白云谁侣”?从这里开始,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动漫世界,从写作角度而言,进入了拟人世界。一切山里的动植物形象都被调动了。仙鹤深夜发出怨恨,猿猴清早大声控诉,都在批评假隐士。更有趣的是,连山峰都发起总动员,一座座岭,一座座锋,都耸着肩膀发出嘲笑声,“南岳献嘲,北陇腾笑,列壑争讥,攒峰竦诮”。十六个字,把山峰的形象都动漫化了。后来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是不是源于这里呢?把山当成人来写,有才!

  最后钟山的一草一木以及所有的动物都愤怒了,发出了针对周颙的禁客令。山东拉起了帷幕,白云关闭了门口,树枝也主动伸出来,长长地阻断周颙进入谷口的马车,甚至气愤地扫断了他的车辕。

  山脉已经动漫化,植物也被形象化,实际上,是作者的情绪弥漫了整座山林,激活了整座山峰。

  真相:可能只是戏谑之作

  历史上,这位文中被批得体无完肤的周颙根本就没当过隐士,他是一位勤勤恳恳的官吏,从地方官吏扎扎实实做起来。那么孔老师跟他什么仇什么怨,这样动用文采损他呢?

  其实,这很有可能是南朝的一种调侃方式,经常拿朋友的缺点开玩笑,在《世说新语》里有记载,甚至还敢当着司马昭的面拿司马懿的名字开玩笑。可能是周颙要上任新职了,孔稚珪写篇小清新开开玩笑,损得越厉害,越见友谊深。至于有没有过度,导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就不得而知了。

  这是史上有名的《北山移文》,被选入《古文观止》,成为古文教材。我们要学的,不是损人,而是艺术,能将自然界拟人化,用来表达自己情绪的文字功夫。(文/刘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