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社科历史图书可谓品种丰富,异彩纷呈。既有以反法西斯为主题的大量出版物,亦有其它主题的精品图书,一个值得提及的现象是,除了三联书店、理想国这类大家熟知的优秀出版机构外,原本更偏重学术性、专业性的出版社,近两年也开始注重更通俗的大众出版物,如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三辉图书、北京大学出版社等都推出了“有料有趣”的作品,使得这类图书品种、内容、视野、角度更加丰富,能满足更多读者的多方面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列出的“社科历史类”年榜并非“年度十佳”,而是在好书榜年榜的30本入选书单之外,尽可能地多推荐一些曾经出现在我们月榜上的优秀图书,这也恰恰说明今年社科历史类图书优秀者甚众,令人难以取舍,远远不是“十大好书”或者30本候选图书中可以容纳的。
新浪中国好书榜2015年社科历史榜总榜榜评
1.《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美]斯蒂芬·平克 著 安雯 译 中信出版社
有一本关于梁漱溟的书叫《这个世界会好吗》,这个问题也经常纠缠着我,《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正解答了这个问题,它认为近几十年来,这个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好,识字率的提高,政府组织水平的进步,都市和商业文明的进程,对毒害人心的意识形态的揭露,组成了理性的力量,来抵御暴力的诱惑。一部人类社会心理的进化史,而“善良天使”这个词的提法,尤其深得我心。
2.《午夜将至:核战边缘的肯尼迪、赫鲁晓夫与卡斯特罗》 [美]迈克尔·多布斯 著 陶泽慧 赵进生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古巴导弹危机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关于它的叙事作品可谓多如牛毛,从新闻到文学,从学术专著到好莱坞电影,都对这十三天做过深入的探究。但如此浩瀚的文字和影像似乎淹没了关于人的故事,而作者试图在这部书中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他把叙述的重点放在“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两股对立意识形态的代表人物,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将地球拖入核毁灭的边缘,这一天,世界离核战争仅有一步之遥。但他们都不希望这个世界一头扎进核末日的深渊,他们的理性和睿智让世界在毁灭前一分钟得到了拯救,也证明了,在政治对抗的场合,人的品格有时可以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
3.《我们三代人》 汤一介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汤一介先生的学术造诣主要体现在中国哲学、佛学等方面。其父汤用彤先生在哲学史、佛教史领域更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少数几位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大师。其祖父汤霖,进士出身,做过几任知县,他给子孙留下的最重要的精神遗产是汤氏家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该书是汤一介先生对汤氏一门三代学人百年来政治命运和文化传承的生动记述。他在书中特别讲了父亲与胡适、吴宓、熊十力、钱穆、傅斯年等人的关系,讲了他的文化观和学术成就,以及他在1949年留下来的理由。对他自己,也能以自我解剖的态度,将其一生的荣辱得失,挣扎沉浮,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以求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关于“梁效”一段的反思,尤为感人。
4.《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 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 王汎森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台湾中研院副院长、院士,著名史家王汎森先生的重量级新作。《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聚焦于明清嬗代之际的思想史和学术史。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藉考察讲经会、省过会、日谱、人谱等面相,探讨明季清初道德意识的呈现方式及转化,和道德理想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尝试联系“思想史”与“生活史”两个领域。第二部分则以康雍乾时期的文字狱、禁书及其在道咸以降的复出为切入点,展示在清代的政治压力下,权力如何像水分子般在毛细管作用的驱动下渗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造成文化领域中无所不在的自我压抑和自我删节,在最微细、最日常、最私密的空间中也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力量。
5.《档案:一部个人史》 [加]蒂莫西·加顿艾什 著 汪仲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轻的蒂莫西·加顿艾什为了研究希特勒统治之下的德国,分别在东、西柏林停留数年搜集资料,但没想到,他在东德的行踪被认为是间谍活动,并被秘密警察和线民盯梢,留下了厚达325页的秘密档案。两德统一后,东德的秘密警察档案开放,作者重访东德,根据东德国安部为他建立的档案和自己的日记,一一寻访当年那些监视他的人,重建青年时期的一段记忆。他惊讶地发现,彼此立场不同的人,往往对相同的经验持有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回忆;于是,穿越各种回忆的迷雾,探寻自身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历史的真相,就成了本书写作的动力,最终促成了这样一本动人心弦的著作。
6.《金雀花王朝》 [英]丹·琼斯 著 陆大鹏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如果你想要了解早期英国的历史,不妨读一读《金雀花王朝》这部书。它描述了英格兰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的一个朝代,大约在1120年至1399年之间,相当于中国的北宋末年到明代之初。在其统治时期,我们今天所了解的英格兰的一些最基本的元素得以奠定,包括对英国,乃至西方未来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的《大宪章》,也是此时所制定并签署的。这部书还被赞誉为现实版的《冰与火之歌》,以此来说明作者叙事的妙趣横生,扣人心弦。
7.《劳作的女人:20世纪初北京的城市空间和底层女性的日常生活》 [美]程为坤 著 杨可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女手艺人、女佣、女乞丐、女演员,在貌似男性统治的公共空间,其实也是女性的日常生活空间。作者描绘了在一个急速变化的社会中,女性的各种潜力与可能、她们的危险与焦虑。作者透过女性的视角,从一个新鲜的角度讲述当时的古都北京,这非常有趣。
8.《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许倬云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由古代史进入中国通史,最终在文化史和思想史领域,究天人之相,通古今之变,许倬云是真正的大家气象。“风雨江山”“万古江河”,这些书的名字,又透射出许倬云浓浓的家国情怀。读许倬云,就是在浏览中国历史的脉络。
9.《留学北京》 [英] 吴芳思 著 王侃、张丽 译 广西师大出版社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作者是一位英国人,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有一段在北京学习、生活的经历,这本书就是她对这段经历的生动记述。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文革”后期,历史已在酝酿着转折与巨变,她则以一个外国人的敏感,从细微的社会生活中,观察、体验和感受着弥漫在空气中的激动和不安,并以细腻、鲜活的笔触,描述她周围的人物,以及所经历的事件,再现了特定年代作为她眼中的异域的社会文化生活。
10.《拷问法国大革命》 [法] 雅克·索雷 著 王晨 译 商务印书馆
长久以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直被禁锢在意识形态的坚冰中:完全的赞美或彻底的憎恶成了看待它的两种思维定势,而关于它的神话则世代流传。半个多世纪之后,法国政治生活的变化以及大量学者的工作为这段历史带来了新的视角,它不再被过度地神圣化或妖魔化。著名近代史专家雅克·索雷展现了这些新颖的观点及其引发的争议。
(责编: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