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好书榜2016年2月社科榜榜评
1.《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 徐贲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年1月
徐贲近年来的写作,有一个很突出的、反复出现的主题,即公民教育与公共生活的建构。最新的这本《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仍然延续了这样一个思路。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更系统,更有历史感,并从历史与政治哲学的双重视角,深入探讨了统治与教育、政体与国民之间的关系。他对公民教育的思考,从雅典一直延伸到20世纪的欧美,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基本诉求,“是为了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共同生活,不是为了让统治者能更方便、更随心所欲地统治他们”。
2.《我是谁?:如果有我,有几个我?》 [德]理查德·大卫·普列斯特 著 钱俊宇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1月
这是一本可以走进每个人内心的哲学入门书。不同于一般入门书教科书式的写法,或者写成一部哲学简史,依次介绍每位哲学家的生平履历,思想特征。作者没有落入类似的窠臼,而是独辟蹊径,他甚至不用哲学术语,也很少直接引述哲学著作,在他笔下,哲学被置于人的不同生活境遇中,进而思考与每个人的生命密切相关的重要课题,譬如人的认知、伦理、信仰、自由和爱的意义等等。关于我是谁?这个哲学的核心命题,作者并未打算给出答案,他只是巧妙地把这个问题植入了我们的心里。
3.《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 [美] 约瑟夫·J。埃利斯 著 邓海平 邓友平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2月
关于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历程的叙事作品,为近所多见,去年获得广泛赞誉的《1776:美国的诞生》,即其中之一。埃利斯这部作品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既不主张神化“开国之父”,也不同意轻视或将他们妖魔化,事实上,政治制度的形态和特征是由少数政治领袖决定的,我们至今仍然生活在这些人的遗产之中,他们可谓时势造就的英雄。其二,他的叙事超越于“党派主义线路”,即不人为地设定自己的政治立场,而以真正的历史视角来看待独立战争那一代风云人物。在这方面,他与近期颇受赞誉的《我的应许之地》有异曲同工之妙。
4.《干校札记》 徐方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年2月
记述一个少年眼中的五七干校,前些年读过王耀平兄的《罗山条约》。或许由于作者专注于少年群体的生活经历,该书几乎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徐方的《干校札记》虽然也是少年视角,但她的目光总是流连于成人世界,而且均为学界闻人,如顾准、吴敬琏诸君,故能引起学界的共鸣,使他们想起很多往事。由此亦可见本书特色,是以一个孩子之所见,讲述学部这些知识分子在五七干校所经历的生产劳动和政治运动。钱钟书曾遗憾杨绛的《干校六记》漏记了参加政治运动的感受,徐方的文字或可弥补这个缺陷。
5.《无法还原的象》 陈嘉映 著 华夏出版社 2016年1月
陈嘉映的思想文化学术随笔是他思考哲学问题的一种方式。西方哲学是他的专业,他以研究海德格尔称誉于学术界,但他的随笔却没有哲学教科书的枯燥和晦涩,固然逻辑缜密,思维严谨,却也深入浅出,清新明快,且文字考究,意味深长。这是因为,在他的哲学思考背后总有其人生经历的影子,包含着他对身世遭逢的深切体验。这次旧作新出,包括三种,除《无法还原的象》之外,还有《从感觉开始》、《旅行人札记》,其中收集了自80年代以来大约30年的作品。
6.《百年心事:卢作孚传》 清秋子 著 新星出版社 2016年1月
一直对晚辈为长辈作传心存警惕,因有大量的滥情之作,以个人或家族的情感代替客观的历史叙事。读清秋子的《百年心事:卢作孚传》,外孙对外祖父的感情固为叙事背后的重要支撑,而更坚实的基础则来自对大量稀有史料的占有和研究。在作者笔下,卢作孚不是一个普通的实业家,他的人生目标不是为个人或家族积累财富,而是济世救民,给贫弱的中国寻一条出路。作者对卢作孚人生之路的探寻,不仅凸显了传主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更通过他的人生悲剧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生于斯,死于斯的历史悲剧。
7.《神拳考》 止庵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神拳,即义和拳,也即此后的义和团。作者称,书名中的“考”字,非“考证”之考,而是“考察”之考。其中便包含着一种有别于通常历史叙事的史观和着眼点,他称之为历史的文化批评。其特点就在于,无论后人赋予历史怎样的意义,都是无关紧要的,他更感到兴趣的,却是当事人的动机。也就是说,当年的这些人物究竟想干什么,又干了些什么,是作者最想探究的。事实上,他的探究提供了这段历史的另一面相,并揭示了这一运动中国民的整体精神状况,而不仅仅是义和团这一历史事件的始末。
8.《世界史的诞生:蒙古帝国的文明意义》 [日]冈田英弘 著 陈心慧 译 北京出版社 2016年2月
这恐怕是最薄的一本世界史,只有不足十四万字,像一部庞大世界史的梗概或前言,但作者独辟蹊径,以其独特的历史观,建构起全新的世界史叙事,其核心动力即超越欧洲中心主义和汉文化中心论的诉求。作者认为,人类文明,唯有东方的中华文明和西方的地中海文明是有历史传统的,它们分别以司马迁的《史记》和希罗多德的《历史》为代表,都以自己的视野来看世界。直到13世纪蒙古帝国的兴起,人类文明才真正进入世界史时代,副标题所谓:蒙古帝国的文明意义,其意在此。此一世界史,或可聊备一说。
9.《赤脚医生往事》 靳之林 编撰 中译出版社 2016年1月
孙立哲是知青时代赤脚医生的一个传奇。数十年后,著名油画家靳之林用当年的影像、速写,重构了陕北农民与孙立哲所率领的知青医疗队和谐融洽的动人场面,并以饱含深情的文字回顾了与孙立哲的忘年交。而孙立哲及其所代表的某种精神的存在,在当下反思文革的语境中,成为一个两难的话题。尤其是在精神信仰跌落人性底线的这个时代,这个“存在”更激发了人们对往昔的怀念。面对这种困境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在一个荒谬、邪恶的时代,人的内在精神的善是如何生存,并成长壮大的。
10.《晕眩年代:1900-1914年西方的变化与文化》 [德]菲利普·布罗姆 著 彭小华 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6年1月
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有若干前兆,潜伏在日常的、似乎微不足道的现象中,人们往往囿于“身在此山”的局限而不自觉。在这本书中,作者采用编年史的方法,将“一战”前十四年每年所发生的许多看似细枝末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症候,一一加以梳理,呈现出一个时代社会心理潜影的某些特征。“一战”的爆发或有其偶然性,但社会心理潜影的浮现却可能昭示其必然性。作者所描绘的这幅人类深陷灾难前夕华丽而动荡的图景,给予我们的不仅是震惊,还有启示,因为很显然,今天我们同样生活在这样一个令人心慌意乱的时代。
(责编:小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