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刊发安徽省一县级中学教师赵成昌的文章《一线教师呼吁:落伍的语文教材尽快脱胎换骨》。文章指出,今天的语文教材选材落后、内容陈旧,缺少学生所普遍推崇的韩寒、郭敬明等青年作家的作品,还指出古文过多、背诵要求过高等问题,引发网络热议。记者为此采访了北师大出版社初中语文教材主编、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北师大出版社初中语文教材副主编、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赖瑞云,《收获》杂志副编审、自编读物“对抗语文”的作家叶开,深圳罗湖外语学校语文教师余文浩等,他们就此话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中学语文教材真的落伍了吗?

  中学语文教材真的落伍了吗?

  晶报:您对今天中学语文教材整体怎么看?

  孙绍振:基本不存在那位老师说的陈旧落伍问题,因为语文教材的文章必须具有相当经典性,不能选一些时文进去。语文教材也有发展不太平衡的问题,但不是一句简单的陈旧落伍可以概括的。

  赖瑞云:总体上自2001年语文教材新课标发布后,比课改前的20多年有明显进步。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主题组合。以前主要根据小说、散文等文体来组合,而主题组合更符合一般阅读习惯。第二,立足文本。课改前的语文教材都是作品为知识点服务,这样可能就会为了某一个知识点而牺牲了一篇好文章整体的精华。新课改淡化知识点。知识点也要,因为它是为提高基本读写能力服务的,但知识点必须埋在整体性里面,不是解剖式的知识点灌输。

  叶开:安徽一线教师谈到的语文教材陈旧等问题是长期积累的,但一直没有任何改变。中国国家层面上,“语文大纲”一直存在核心不清、价值含混、培养目标意指不明等问题。在阅读与写作上,都缺乏真正的认识,让语文停留在“政治课本”层面。

  要真正变革,必须重新认识语文。这门课是一门中文母语学习课程,选文以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为核心,辅以语言优美、可读性强的哲学、历史、社会科学类文章,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思辨性阅读,提高学生与教师的母语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余文浩:我认为今天中学语文教材差强人意,教材薄了,阅读量不够。应该分精读、泛读及专题阅读,加大系统性阅读量,同时,教材编写上要兼顾经典性和时代性。

  晶报:哪些现当代作家作品比较适合入选语文教材?

  孙绍振:选入教材的作家作品首先得有一定的经典性,其次要能裁成一个片段。教材里面文章一般都是比较短小的诗文。巴金的很多小说很经典,但是太长了,也选不进教材。

  赖瑞云:教材中现当代语体的文章其实已占一半多了。当然,新选一些当代内容鲜活、贴近现实的作品,取代现当代语体文中不那么经典的文章也可以,但不能挤占一些公认的现当代经典,如《孔乙己》《背影》《再别康桥》等,更不要说取代一些经历史检验的古代经典名篇了。

  叶开:现当代作家中,适合选入中文母语课程里的作品很多。文学大师李劼人先生的《死水微澜》语言典雅、叙事生动,非常适合选入课本。当代作家中,张贤亮、黄永玉、莫言等的写作语言风格卓越,都有适合选入教材的作品。

  余文浩:可进入教材的现当代作家太多了。如果要增加的话,杨绛、汪曾祺、韩少功、王小波、李娟、雷平阳的散文,昌耀、张枣、吕德安、顾城、王小妮、黄灿然的诗都可选,外国作家就更多了,所以教材之外必须有泛读教材作补充。

  晶报:您认为今天中学语文教材古文比例高么?对学生背诵的要求是否过高?

  孙绍振:古文太少了,以前台湾高中语文教材100%是古文呢。

  赖瑞云:其实从语文的教学任务——包括语言表达、语感培养、提高阅读水平和规范书写方面来说,文言文比例还需要适当提高。

  台湾教材里面更多文言文,但这不影响学生对现代白话文的表达能力和对当代文化的接触。教材里面的古诗文不一定都要背诵讲解,可以放在教材里让学生自己去读。

  余文浩:试想我们有5000年的文明,古文是经过时间淘洗出的,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其实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叶开:中学语文教材中古文比例偏高是一个伪问题。我们很少去考虑,这些选入教材的课文是不是千篇一律的道德说教?这些课文哪一个青春活泼的少年会喜欢?中文母语教育不能完全变成道德说教,对传统要有思辨选择。母语学习的核心就是阅读优秀文学作品,通过大量有效的阅读,完成基本的修辞教育,从而做到辞达意明,表达清晰。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文学宝藏,如果教材编写者阅读不广,不能以更丰富的视野来学习,就不会选入那些有趣、有味、故事性强,令人爱读的文言作品。如果实在不会找,推荐读读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举出的篇目,如唐传奇涉及仙剑类的《聂隐娘》《昆仑奴》《红线传》,侠客类《虬髯客》《郭代公》及修仙类的《杜子春》等,都极其精彩,小孩子会很喜欢。课堂教学上,完全可以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后,请他们以这种想象方式来写作。

  我认为韩愈的《师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类的陈词滥调,早该减少了。

  晶报:安徽那位老师文中说他的学生课外喜欢读韩寒、郭敬明等的作品,

  爱看《读者》《意林》》等课外读物,您怎么看?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如何?

  孙绍振:这些都不存在经典性,学生喜欢是喜欢,但不是入选教材的标准。

  叶开:安徽那位语文老师对自己学校学生阅读趣味的调查,不一定能代表全国中学生的所有趣味,但我看到这些名单时,心里颇为沉重。正当最好的年华,他们的阅读却要被这样的东西所占领,今后内心之贫瘠可想而知。今天中学生的时间已经被各科繁重的课堂和作业占尽了,很难有真正的课外阅读时间。而稍微偷得一点闲,学生们都立即逃离课本,阅读网络小说等消闲,无心更好地完善自我。

  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针对语文课文贫瘠乏味的现状,进行“弹性教学”,压缩无趣无味的课文,加入一些更为优质的课外文章,补充精神与语言营养,是一种不错的办法。21世纪更强调学生的综合思辨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在中学阶段,要培养整本书的思辨阅读与延伸写作能力,教师可以用一个学期的时间与学生们研读一部《西游记》或者《哈利·波特》等厚厚的书,必有大收获。也要适当地寻找一些优质的科普类、文化艺术类、政治伦理类的“长文”来给学生们阅读,培养他们说理、思辨与表达的能力。

  余文浩:那位语文老师所列的阅读基本没有什么阅读价值。阅读要能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发展,我们学校提倡读整本书,并在教学实践中实行:譬如读《苔丝》《复活》,读龙应台、王小波、海子、顾城,读叶芝、契诃夫、里尔克,读《百年孤独》《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等,这些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文/熊奇侠)

(责编: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