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拥有“诗和远方”的海子:是流俗的易传还是高雅的失传?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如果海子不死,是否会爱上这句歌词?

  今年是海子离开的第27年。在三月的春天里,诗和远方同在,岁月跫音,被神化的海子再一次“复活”。他的名字和诗句再一次被人们提及,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频频上演,似乎都在努力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用诗歌纪念海子,有人说,不理解的人觉得酸,但诗和民谣一样,这种最散漫的文体,是为表达无法量化的复杂心绪而存在的。如今,在社交平台被刷屏的歌词中,“诗”和“远方”成为爱好文艺的人们理想的生活状态。在一个情怀容易被肢解泛滥的时代,诗与歌悄然碰撞,它代表的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或仅仅是一碗被诟病的“鸡汤”?

  海子和他的“远方”

  有人说,高晓松在新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里大谈的“远方”,是从海子的诗歌里讨了个巧,将海子的“远方”演变成“诗和远方的田野”,有了具象的意义,成为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枕。

  八十年代,中国诗坛有舒婷、北岛、顾城,而“海子永远排在最前面”。1989年,海子自杀,正读大学的高晓松极其悲伤,他曾在一篇纪念海子的文章中写道:“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句是‘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海子是一个很冷静、很冷酷的诗人,一句话破除了那种所谓罗曼蒂克文艺青年总在追求的‘远方’。”

  这句被高晓松钟爱的句子来自海子的《远方》,是一首写给自己的诗。

  海子生前曾两次到达西藏,1988年,他第二次入藏,据说是因为一位女诗人。他们在诗歌活动中结识,这位女诗人比海子大十岁,得到母性温暖的海子保持着单恋。在被女诗人拒绝后,海子写下了《远方》。“遥远的青稞地/除了青稞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不难看出,海子的“远方”,拥有着一片广阔的空无。

  此前,海子曾经历过一段“最艰难、最凶险的关头”。1986年,他结束了两年的初恋岁月,“我差一点被毁了。两年来的情感和烦闷的枷锁,在这两个星期(尤其是前一个星期)以充分显露的死神的面貌出现。我差一点自杀了……”在日记里,海子写下绝望的文字。同年,海子创作《九月》:“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黑夜的献诗

  ——献给黑夜的女儿

  海子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

  黑夜从你内部升起

  你从远方来, 我到远方去

  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

  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

  留在地里的人, 埋的很深

  草叉闪闪发亮, 稻草堆在火上

  稻谷堆在黑暗的谷仓

  谷仓中太黑暗, 太寂静, 太丰收

  也太荒凉, 我在丰收中看到了阎王的眼睛

  黑雨滴一样的鸟群

  从黄昏飞入黑夜

  黑夜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走在路上

  放声歌唱

  大风刮过山岗

  上面是无边的天空

  《黑夜的献诗》写于1989年2月初,海子自杀前的一个月。“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海子再一次提及“远方”,以一个模糊不清的地点,寄托着他全部的绝望,在“来去之间”,回顾着其孤独的一生。

  1989年3月26日,“要做远方忠诚的儿子”的诗人海子坐在冰冷的轨道上,以死的方式,抛弃了生活的苟且,奔赴到那个被他称作“除了遥远一无所有”的地方。

  海子是熬制过期的鸡汤?

  有人说,海子以死亡的缺席,赢得永恒的在场。高晓松迷恋着海子的“远方”,而高晓松的“远方”在网上被疯狂地流传,被无数人推崇、共鸣着。

  很多人搞不清为什么喜欢这句歌词,只是单纯地听到“诗与远方”,就忍不住泪流面满。

  这似乎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在多次传播后,有了一种心灵鸡汤式的变质解读。

  海子创作于卧轨自杀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实是充斥着无尽的绝望和悲伤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很多人只读过海子的这一首诗,在诗句中,海子描述的,是普通人向往的生活,但于海子而言,这首诗却写了他赴死前无尽的悲凉,海子用“明天”这一模糊的意象代替了他即将消逝的生活。

  “在被按下快进键的当下社会,很多人纪念海子,其实并非是醉心于他的诗,更大程度上,他们是想通过这样的切入,表达自己对诗歌以及诗歌里描述的诗意生活进行一场现实的怀念。”

  而海子的诗歌正好成为利于传播的承载体。在如今,诗歌正逐渐模糊化、边缘化,很多人在词语中寻求生活的缺失,从而无限放大并曲解诗句本身的意义,读者用温柔的眼光净化掉海子诗句中原有的悲伤和绝望。英年自杀的海子不再是完整的个体,他仅仅是一个符号,标志着美好的大海和春天。

  很多人喜爱海子的诗,简单地如同爱那首歌曲《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在周云蓬演唱的《九月》底下,有网友留言:“这才是远方”。然而,这首在海子绝望之中写下的“远方”诗,与多数读者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出入。

  很多人真正理解诗和远方吗?或许不然。木心曾说:“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远方”的海子,曾用近200万的文字引领诗歌进入黄金时代,如今却仅凭几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流俗在朋友圈中,陷入进巨大的误解之中。

  “平民化的”语言并非是扭曲的共鸣,三月的春天也并非是纪念者神化的狂欢。解读海子的一生,及词语间纯粹的诗意,或许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文/马捷)

  

上一页12下一页

(责编:ch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