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自剖生存状况 
曹寇:“我是比较幸运的,既喜爱写作,又恰好稿费能把自己养活。”
青年作家自剖生存状况 
阿乙
青年作家自剖生存状况 
赵志明
青年作家自剖生存状况 
春树

  带着“青年纯文学作家生存状态调查”的名义,华西都市报记者独家采访了曹寇、春树、阿乙、七堇年等青年作家,他们不是网络写手,也不是什么大神,他们都是在小说、诗歌、非虚构类文学作品有建树的写作者。让人颇为意外的是,摆在青年文学作家面前最大的难题,竟然就是生存!在这些已经可以“自给自足”将生存和写作悠然安排的青年作家眼里,给予同辈和后辈最大的建议竟然是“先养活自己,再谈文学”。

  近几年,根据《甄嬛传》、《 步步惊心》、《琅琊榜》、《花千骨》等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火得一塌糊涂,这导致了不计其数的写作者投入了网络文学的怀抱。有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的网络写手人数已突破百万,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20岁至30岁的年轻人。难道现在的青年作家都很少写纯文学作品了吗?由于蛋糕只有那么大,分蛋糕的人却很多,这也导致了超过九成的网络作家没钱拿,而那些写纯文学的青年作家们生存状况是否更令人堪忧?纯文学需要面对的最大主题:

  养活自己

  1981年,当时还是日本青年作家的村上春树干了一件任性的事,卖掉自己和妻子经营多年的爵士乐酒吧,开始专职写作。“我也第一次超越了青春小说概念,进入了厚重的成人世界。”辞去工作,恣意行走和写作,也随着村上春树在文学上的被肯定而成为青年作家们最理想的模板。而放在残酷的现实世界里,村上春树的写作成功路径,根本无法复制。

  高中退学,开始专职写作时,中国的春树才17岁,一晃15年过去,那位登上过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的任性女孩,早已成为“80后”青年作家的精神标杆,在回答华西都市报“青年作家生存状态”调查的问题时,她也担忧同龄作家的生存:“我不知道具体的中国青年作家的生存状态,这似乎得调查才能得出数据来,据我所知,情况不好也不差。”她坦言,这两年浮躁的文化环境和对于经济效益的过分追求,让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放弃了写作:“大浪淘沙,最终是经济状况这十几年让许多本有才华的作者放弃了写作,而不是表达能力或者才华,但还是有一些仍然在写作。”

  “一般以纯文学为业的人都不会以市场原因离开,离开的早就离开了,或者专攻畅销书的早就去了。”被北岛誉为“对写作有着和对生命同样的忠实与热情”的阿乙也是青年作家的一枚旗舰,谈到这个话题,他认为致力于纯文学的青年作家最重要的生存状态是养活自己。“青年作家最重要的是先工作,有一笔养自己的钱,有医疗保险,要锻炼,注重健康。”实实在在的“告白”背后,是阿乙从骨子里对文学青年这个群里的了解:“以文学为业的总是那一批人,收入不多,多了也不善于理财,谈钱就忸怩,又清高。”

  “我是比较幸运的,自己喜爱文学、喜爱写作,又恰好稿费能把自己养活。”作为青年作家里稍“年长”的曹寇,他感叹自己比许多同龄人都幸运,“据我所知的是,纯文学作家生存状况相当困难,能养活自己的只有少部分的人,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也是这么不公平。”

  而在分析造成困境的原因时,曹寇点得很透彻,造成青年作家生存困境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发表渠道的匮乏,他们的文学作品得不到承认;另一个原因是缺乏成就感,文学不被肯定,生活有一种挫败感。”生活和精神的两种挫败,同时折磨着青年作家。

  已经专职写作15年的春树认为,从大环境到青年作家个人的家庭环境,各种因素其实都在困扰和制约他们的发展。青年作家无法回避的最大尴尬:

  太过自我

  青年作家,从年龄上来划分,大多是“80后”左右,而从心理状态来说,绝大多数人可以贴上“个性”、“自我”的标签。不论残酷新锐的春树,还是被誉为粗鄙文学代表的曹寇,他们的主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对自由、自我的歌颂。

  “青年作家和老一代作家,最大的一个不同,或者说优势,是他们思维的活跃性,这一根本的差别从他们各自的成长背景就有所区别。老一辈的作家(50、60年代)他们的文学启蒙可能就是唐诗三百首、世界名著等,而青年作家他们从小接触的东西更多、视野更宽阔,写作有更多可关注的角度。”曹寇说。

  而说到缺点,曹寇认为青年作家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普通的关怀,“比如,对他人的关怀、对亲人、对社会缺乏包容性,也不关心国家宏观大局,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像社会上跳广场舞这个现象,也缺乏基本的包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青年作家太过自我,太强调自我。”

  曹寇的这一观点,其实和第七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讨论的结果是一致的。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共青团中央共同举办的第七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有297名青年作家出席,其平均年龄35岁左右,这群青年作家自己“把脉”的结果,也是过于看重个人感受。

  评论家李云雷提出了当代青年作家写作的局限:“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的视野与格局较小,大多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切入现实,很难有一种更宏大地把握历史的能力。思想上缺乏创造力,只注重个人感受;二是他们受前辈作家的美学影响过于深刻,尚未从他们的影响中摆脱出来,因而未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与艺术风格。”

  在被问道如何让青年作家走出尴尬,曹寇提出的观点很明确,“文学是滋养人的,不是害人的,首先要有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然后发自真心的对文学的喜爱,再根据自己的才能来写作。当然,文学也不是一个牢笼,如果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更适合写剧本、创造电影,都可以大胆去尝试。”

  阿乙认为,“时下很多青年人眼高手低,将精力用来谈论大事,写作的年轻人应该把这部分时间节约下来,攻习技艺。”《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邱华栋对青年作家的建议,同样是“攻习技艺”:“当下,面对诸多诱惑,对作家最大的考验不是要写什么,而是能否踏实写作。”互联网时代对文学的最大影响:

  改变文风

  “80后”上下左右的作家,无可否认地正在面临一场文字革命——物联网时代、新媒体冲击下,阅读突然变成了一件艰难的事。在碎片化阅读、读图时代的大背景下,纯文学作品也在悄然被改变。

  “互联网时代可能有很大的优越性,比如,解放了精英写作,让所有人都成为作家,自媒体时代,让作家没有了门槛,也让传统文学链条有了改变,让很多青年作家能够放弃过去的老路,得到更多被认可、被发表的机会,这是互联网时代最大的优势。”跟曹寇一样,很多青年作家都肯定了互联网对于写作的良性塑造,比如七堇年,“当下的创作环境我觉得自由多了,商业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生存的机会,总的来看我觉得是,一个时代的面貌匹配一个文学的面貌,互相共生的。”

  而青年作家赵志明认为,这种开放性未必是好事,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他谈道:“互联网让人人都有话说、有表达欲,但这些和文学创作是两码事,如果因此而人人自视为作家,那就很恐怖,会导致阅读层面的崩塌。不讲章法的写作只会培育不负责任的读者,激发更不入流的写作,如此恶性循坏,那我们就会离善于学习、理性判断、勇于担当渐行渐远。”

  互联网对于文学的利弊权衡,或许还有争议,但有一点是青年作家们公认的:互联网时代,对于文学作品的文风有所改变。“我先不去评价这样的文风改变是好或是不好,但确实对文风有了改变。”曹寇说,自媒体时代,每日面对信息量爆棚的社会,文风的一大变化是:“受到互联网风格影响下的写作,在写作方式上更追求阅读的快感,追求言简意赅,甚至还有了标题党的倾向,如何吸引眼球等等,这都是网络化之后造成的影响。而这种文化,传统作家、或者说传统写作方式的作家有了明显的代沟,这种影响力还会持续影响互联网之后的人类。”

  赵志明看来,互联网最大的影响是让读者分类,让阅读市场重组,让中国和世界文学更快地对接。“像阿乙、大刘这些小说家已经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不过,像《甄嬛传》、《琅琊榜》、《芈月传》等,即使拥有绝大市场,我却觉得先天太不足,很难走出去,被世界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陈甘露杨帆

  优势

  曹寇:“青年作家和老一代作家,最大的一个不同,或者说优势,是他们思维的活跃性,这一根本的差别从他们各自的成长背景就有所区别。老一辈的作家(50、60年代)他们的文学启蒙可能就是唐诗三百首、世界名著等,而青年作家他们从小接触的东西更多、视野更宽阔,写作有更多可关注的角度。”

  局限

  评论家李云雷:“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的视野与格局较小,大多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切入现实,很难有一种更宏大地把握历史的能力。思想上缺乏创造力,只注重个人感受;二是他们受前辈作家的美学影响过于深刻,尚未从他们的影响中摆脱出来,因而未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与艺术风格。”

(责编: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