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烬》,(匈)马洛伊·山多尔著,余泽民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马洛伊·山多尔是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以至于看到《烛烬》封面的时候,我想当然地以为山多尔是姓,直到读余泽民的译者后记才知道,匈牙利人是唯一姓在前而名在后的欧洲民族,马洛伊是姓。我相信读过《烛烬》的读者,会陆续去找他的《伪装成独白的爱情》、《一个市民的自白》来读,然后将马洛伊长久地挂在嘴边,这是一种久违了的文学气度,让人对这位被重新发现的文学大师刮目相看。
《烛烬》讲述的是两位曾经形影不离的少年密友,相隔四十一年之后重逢,在庄园客厅里秉烛长谈,追忆过去,让一个惊心动魄的友情与谋杀、爱情与背叛、审判与被审判的故事浮现出来。这部小说的构思精巧,在长篇独白中,包裹了一个关于爱情与友谊、复仇与审判的故事内核,层层推进,读到最后方才揭示真相,马洛伊对小说节奏的把握令人惊叹。
马洛伊的文字中,有一种贵族气,倒并非因为《烛烬》讲述的是发生在贵族中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他的字里行间,处处弥漫着一种文字的节制、冷静、坚韧、优雅和从容,笔下惊心动魄,暗流汹涌,表露出来的,仍是一种雍容气度。将军在讲述他父辈的时候,这段话其实可以作为理解马洛伊文字的一段注脚:“那代人确实很棒,但是稍微有点孤独。他们不能幸运地融入世界,他们虽很高傲,但心存相信:相信正直,相信男性品德,相信沉默,相信孤独和诺言,还相信女人。”读《烛烬》的过程当中,我常有种朗读的冲动,小说好,翻译好,真是美好的阅读体验。
出生于奥匈帝国贵族家庭的马洛伊(1900-1989),一生颠沛,最终客死异乡。1928-1948年的20年间,是马洛伊的创作高峰期。二战后,因他的抗拒性沉默不容于当局,马洛伊最终出走美国,决绝地生活于孤独之中。1992年,马洛伊作品的法译本出版之后才重新被人认知。2001年,英文版《烛烬》问世,人们欣喜地发现了这位被长久遗忘的大师。(柳中原)
(责编: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