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中国好书榜2015年11月社科榜榜评
1.《午夜将至:核战边缘的肯尼迪、赫鲁晓夫与卡斯特罗》 [美]迈克尔·多布斯 著 陶泽慧 赵进生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11月
古巴导弹危机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关于它的叙事作品可谓多如牛毛,从新闻到文学,从学术专著到好莱坞电影,都对这十三天做过深入的探究。但如此浩瀚的文字和影像似乎淹没了关于人的故事,而作者试图在这部书中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他把叙述的重点放在“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两股对立意识形态的代表人物,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将地球拖入核毁灭的边缘,这一天,世界离核战争仅有一步之遥。但他们都不希望这个世界一头扎进核末日的深渊,他们的理性和睿智让世界在毁灭前一分钟得到了拯救,也证明了,在政治对抗的场合,人的品格有时可以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
2.《卢梭与美德共和国: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语言》 [美]卡罗尔·布拉姆 著 商务印书馆 2015年1月
多年前读过朱学勤的《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使我第一次对法国大革命和卢梭产生了疑问,从而对“文革”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我不知道卡罗尔?布拉姆的这本书与朱学勤的那本书有没有关系,但他们所触及的问题和思考的角度确有相似之处,也许我们可以将两本书对照起来读,中西文本的互参互证势必提供更丰富、更璀璨的思想火花。当然,本书也有自身的目标,即“分析这样一个产自文学标准的强大而复杂的具象性结构,是如何被激进地简化成一个民众叙述(folk saga),并被一部分几乎没有受到启蒙文学影响的人所接受的”。几百年来,由于各种相关的论点互相缠绕在一起,他提醒读者“在梳理卢梭式美德的确切思路时保持耐心”。
3.《我们三代人》 汤一介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6年1月
汤一介先生的学术造诣主要体现在中国哲学、佛学等方面。其父汤用彤先生在哲学史、佛教史领域更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少数几位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大师。其祖父汤霖,进士出身,做过几任知县,他给子孙留下的最重要的精神遗产是汤氏家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该书是汤一介先生对汤氏一门三代学人百年来政治命运和文化传承的生动记述。他在书中特别讲了父亲与胡适、吴宓、熊十力、钱穆、傅斯年等人的关系,讲了他的文化观和学术成就,以及他在1949年留下来的理由。对他自己,也能以自我解剖的态度,将其一生的荣辱得失,挣扎沉浮,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以求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关于“梁效”一段的反思,尤为感人。
4.《湖南人与现代中国》 [美]裴士锋 著 黄中宪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11月
在中国近一百五六十年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着许多湖南人的身影,从曾国藩到毛泽东,都与中国的现代化、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相联系。这是一部以湖南内部所发生的变革如何牵动整个中国现代化走向为视角的研究著作,作者笔下的湖南,以崭新且十分有效的方式,呈现了中国是如何实现从帝国到民国转变的,并且孕育出自己的身份认同。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个美国学者的身份,书写湖南人的故事,竟带有饱满的情感,也是很难得的。作者的另一部著作《天国之秋》此前已在中国出版,广受好评。
5.《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斗力》 张瑞德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2015年11月
国民政府的军队(严格说来,八路军、新四军也在其中,这里专指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场的主导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了解,然而,关于这支军队的内部情形则所知有限。台湾军事史学者张瑞德的这本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主要从制度层面,深入探讨了国民政府军队的战力和成败,其影响因素不仅包括了各级官佐、士兵的组成,以及素质、任免、升迁调补、奖惩考绩、福利待遇、退役抚恤等制度及其实施情形,还有人事制度、中央政府与地方军系的关系,也对军队的作战能力有很大影响。读此书,使我们深入了解了“国军”鲜为人知的一面。
6.《政治是什么》 蔡东杰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年10月
台湾政治学者蔡东杰声称,他将带领我们随着这本书踏上“政治之旅”,同时也是“思索之旅”、政治“进化之旅”。他担保,沿途的风景并不单调乏味,而且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在这里,他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景点”,例如:社会、制度、领袖、国家、民族、革命、民主、选举、政党、制衡等,这些其实都是希望大家一起来思考的问题。他在讲述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时,用了相当通俗、生活化的语言,尽量讲得平易近人,就是想要告诉读者:政治真的很重要!它真的不是那么难懂!更绝对与我们的未来休戚相关。
7.《历史学的境界》 高华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11月
这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高华先生的文章,继《革命年代》之后,再次结集出版,其中包括专稿、演讲、书评、时事观察、论文评议、讲课记录等,既为读者梳理了现代史上的若干关键问题,也呈现出一个优秀历史学家对现实世界的独到把握。在评价朋友们的学术著作和论文时,他表现出犀利而直率的特点,往往能切中肯綮,直指关键。这些看似零散的文字,恰恰体现了他的思想精髓。历史学之于他,可以是辽阔的视野、家国情怀,也是深邃的历史文化意识,他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历史材料中剥离出深深掩埋的历史真相。
8.《欧洲霸权之前》 [美]珍妮特·L。阿布-卢格霍德 著 杜宪兵 何美兰 武逸天 译 商务印书馆 2015年6月
欧洲霸权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是否如以往所说是“黑暗的中世纪”?阿布-卢格霍德的这部著作给出了一个全新的答案。它有一个副标题:1250-1350年的世界体系,基本上概括了作者的主要诉求,即在16世纪现代世界体系出现之前,发现一个先于它存在的“13世纪世界体系”。这是一个覆盖了从西北欧到中国之间的广大地区,活跃着西欧、中东和远东三个中心地区,它们的均衡发展,体现为大范围的跨地区贸易、领土扩张,以及疫病扩散、技术传播和文化交流。作者特别强调不同文明、区域之间的互联性和依赖性。读此书,极有助于反思历史解释中“西方兴起”、“欧洲中心”一类的成见和偏见。
9.《未终结的帝国》 [英]约翰·达尔文 著 冯宇 任思思 译 中信出版社 2015年9月
大英帝国曾有“日不落”之誉,如今已成为散落在非洲、亚洲、欧洲,还有美洲大陆上的遗迹。然而,它的神秘而充满了传说与误解的历史,仍然吸引着众多历史学家去探索和挖掘。《未终结的帝国》就是一部旨在研究大英帝国构建过程的书,作者把笔触指向它在三个多世纪里延伸至欧洲版图之外的扩张过程,并深入探究了此一过程的中世纪英国帝国主义的根源。这也是一本公正而博学的著作,作者的学识使他可以绕过常见的辩护者与批评者两极间狭窄的缝隙,为英国全球霸权必经阶段提供了有深刻见解的叙述。
10.《谁将主宰世界》 [英]马克·马佐尔 著 胡晓姣 秦雅云 唐萌 译 中信出版社 2015年8月
这是一部对“人类梦”进行探讨和阐释的著作。作者在书中追逐人类寻梦的历史足迹,并对其中几个宏伟梦想——从“欧洲协调”到“国际联盟”再到“联合国”——在人类缔造的国际体制中如何成为现实的历史进程加以重新描述和建构。在作者笔下,这个进程并非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坦途,尽管目标始终是要协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公平的世界,事实上,其中充斥着多种政治派别和意识形态体系的巨大差异和冲突,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真正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之后,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如果说“人类梦”最初只是体现了西方政治哲学和世界强国的诉求,那么,现在的“人类梦”已经明显地超越了过去的含义,体现出明显的多中心化和多方向化。这时,谁能主宰世界越来越成为缺少确定性的一个问题。
(责编: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