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灭亡1:天启爆炸》 张草 九州出版社

  ★蜚声海外的华语科幻经典首次震撼引进

  ★大胆推演世界三大自然之谜——“明朝天启大爆炸”来龙去脉

  ★明朝社会巨细靡遗的全景描绘 VS 未来世界波澜壮阔的反乌托邦想象

  ★“明日灭亡三部曲”首卷,作者查阅海量史料文献,精心构思创作15年

  内容简介:

  公元2950年,一部生物电脑玛利亚重建了人类社会“地球联邦”,人类血统已经完成大融合,所有种族的染色体被混合,“民族”已无意义,混种生化人将作为未来的新人类。唯一获保留的“纯种”中国人 81402028被选派担任时间旅行的危险任务,由八个浸泡在液体里的“奥米加”人头用意念送他到古代。

  在一次次时空的交错重叠中,他始终无法忘记明朝天启六年的史料记载,他被“读史者”悄悄培育成人,并在引导下找到了天启大爆炸的史料,隐隐感到其中深藏着解救中国古文明的契机,他要逃离地球联邦的控制,他要到明朝天启六年!他要破坏历史,设法阻止那场爆炸!

  作者简介:

  张草,本名张容嵻,祖籍广东南海,马来西亚华侨第三代,毕业于台湾大学牙医系,正职是医生。从中国的玄学、历史,到西方的侦探、科幻、电影、电视、漫画、美术、音乐,无所不通,是当代华文科幻、奇幻小说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曾以《天启爆炸》获得评审压倒性的青睐,成为第三届台湾“皇冠大众小说奖”首奖得主,并与之后的《地球觉醒》及《末日涅槃》构成“明日灭亡三部曲”,成为华文科幻的经典之作。

  多年来笔耕不辍,致力于各种小说类型的创新,著有《双城奇谭》《庖人三部曲》《云空行》系列,以及极短篇《很饿》《很痛》等。

  媒体和名人评论:

  人类历史上有许多神秘的、不可解释的事实,都是幻想小说的好题材。要在神秘事件上落墨,化为小说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在看了之后,格外佩服。掩卷深思,肯定自己就算可以作出同样的幻想,可是在小说的结构上、写作技巧上、情节动人上,也及不上这本。——倪匡

  这是一部气魄不凡的超时空想象之作,熔历史与科幻于一炉。在交叉呈现的叙述中,“过去”和“未来”这两个界面彼此相叠,并造就出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小说以明代顺天府的一次大爆炸为楔子而展开,而后引发未来对历史的介入;那场大爆炸是否能被阻止?历史能否改写?这是时空旅行里古老的问题之一,作者写来仍盎然有趣,而未来世界的统治形态及出现的问题亦发人深省。——南方朔

  历史与科幻的结合,古典与现代,完整的历史考证、大胆的想象,令人充满了期待。这篇小说的风格之创新,唯当代少见。——侯文咏

  紧握住明代末期的历史线索,书写顺天府神秘恐怖的巨劫……依据巨劫后人们的臆测,升华为一种科幻灵异的审判世界。——司马中原

  《明日灭亡》张草 自序

  起初是一九八四年,在下小学六年级,报章的某篇文章让我惊奇得读了又读,然后小心地剪下,贴在我的第N本剪报簿上。我自小就喜欢收集报纸上的奇闻逸事,必须说明的是,我们当地的报章,常将港、台报章杂志的内容直接转载,所以,后来好像在某本旧杂志上找到那篇文章的来源(不会是皇冠吧?),说起来,这还拜盗版之赐。那篇文章的内容是:“天启大爆炸!UFO的杰作”。

  文中引用了许多古书,我恨不得马上找到这些书,好将原文一览究竟,很想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该文作者曰:“众多的史籍记载中,都没有使用‘地震’的字眼”,又曰:“若再深入翻查明代其他史籍记载求证,就不难做出一个大胆的假定,即是由一个UFO爆炸所做成。”后来的研究,让我对此等轻率的结论发生疑问。

  我没机会看到那些古书,直到一九九一年,我负笈台湾,偶然机会下知道有一个“中央图书馆”(一九九八年已易名“国家图书馆”),藏了许多古书,嘿嘿,多年来期待的机会,来了。

  这些年中,经过慢慢地收集和阅读这些古籍资料,我对于这件事的神秘感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想要明了整件事情的背景:当时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是怎么思考的?是在怎样的一种氛围下呼吸?唯有如此,才能明白,他们是基于怎样的一个原因,对这件事赋予如此这般的解释和看法。我一直想把这件事写成小说,说真的,要写还不难,难的是怎样才能不写烂,免得辜负了这样一个好题材,为了将它表现出来,我需要更多数据。

  在此之前,《云空行》的创作,让我有机会训练自己查阅资料,也养成了大量买书、大量看书的瘾头,我尽所能在我接触到的大小图书馆、书局、网络里寻找相关数据,尤其是最重要的一项:明朝天启年间的顺天府地图。一九九八年,我找到了,这使整件事进行加速,反复地阅读、标记、测量……整个灾变过程,在脑中成形。

  接下来,是要完成一个我酝酿了许久的目标:写一部真正由历史和科幻结合的小说,历史要尽量正确(或许只能做到“外行看热闹”和“内行看门道”之间吧),科学方面知识要尽量扎实,尽量小心谬误。所幸,许多资料陆续出现,许多相关书籍的出版,一切似乎水到,只欠渠成。

  仅仅是序章,我重写了三次才决定采用,题名也换了四次,深感这个故事真的不容易经营,也曾偶有放弃的念头。写作期间,我常常难以入眠,又常枯坐计算机前,数日未书一字,即使是写完了直至今日,我还是常会不知第几次去细读记载这件事的古籍,希望再有所发现。我希望各位能细心品味,能从中嗅到当时空气中的气味,听到当时空气中的杂音,感受到故事人物深层的意识,若果如此,我的奢望便成功了。

  要强调的一点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神话,明朝的人以火神降祸、阎府点名、天子失德来解释它,现代的泛幽浮论者也随性地以UFO事件、外星人来解说它,两者同样是以“理所当然”的态度来强调自己的看法,或许也都是瞎子之摸象,断章取义而已。灾变当时有蕈状云,有人马上联想到原子弹爆炸,而忽略了蕈状云未必要原子弹才能产生。灾变前有不明发光物,有人马上联想到外星人,又忽略了UFO和外星人画上等号只不过是这几十年来流行的一种看法而已。虽然有各种古籍记录了灾变前后,顺天府及其近郊的地震,也有各种神异传说,但似乎都被泛UFO论者一笔带过,或忽略不计。

  假若我在小说中虚构出一个完美的解释又当如何?我感觉这是没有必要的,除非我人在当时,在第一时间内找到灾变的理由,否则任何的假设,也只是揣测而已。况且在这之前,已有许多人做出种种猜想,我要是再加一个,也只是蛇足而已,事情的过程本身已经够令我震撼了。换句话说,我对“过程”的关注,远较“结局”来得高,这也是我对历史的一贯看法:历史是不断延续的过程,要很久以后才有结局,甚至不会有结局。所以我在小说末了,保留了一个开放的结局,这也是我写作时最爱用的结尾。

  或许,我是受了《二○○一年太空漫游》的影响吧,该书作者ACC只在书中不停地提出疑问,答案并不重要。让历史留给历史,小说的目的,纯粹小说而已,无他。

  愿天下作者读者们共勉之。

                                                  张草草于板桥

                                                   己卯年十月廿四日丑时初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