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见习记者朱蓉婷 4月23日,学者陈子善做客广州方所,与读者畅谈民国时期的文坛逸事。讲座题为“民国作家之我见”,在陈子善的研究与书写中,鲁迅、周作人、张爱玲、钱锺书、郁达夫等名人大家不再是冷冰冰的故纸堆中人,其风貌与情趣都跃然纸上。他逐步追寻到作家与作品的面貌,恢复真实的历史,同时将使之变成一场有乐趣的体验。此次讲座由方所和广州市天河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旨在庆祝书香天河10周年,鼓励全民阅读。
民国作家与莎士比亚
讲座当天适逢世界读书日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在活动开始之前,陈子善先在书店里闲逛了一会儿。在书店里陈列的众多关于莎士比亚的新书中,陈子善发现了一些最新的译本,其中包括云南人民出版社最新推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用的是曹禺先生的译本。这是曹禺翻译的唯一一部莎剧,但问题是他翻译的名字并非通行的译名,而是‘柔蜜欧与幽丽叶’。柔软的柔,幽会的幽,音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曹禺先生本人是戏剧家,他的戏剧充满诗意,这是曹禺译本的用心和独到之处。”出版社则将书名改成了通行译名,对于这种改动,而且是对一个文学大师的翻译,陈子善感到很不解,也很愤懑。
谈起民国时期翻译家们对莎剧译介,便不得不提到梁实秋和朱生豪两位先生,“梁实秋就算是一篇文章都没写过,他把莎士比亚全部翻译过来,这个历史功绩否认不了。朱生豪则是过于早逝令人遗憾,”除了这二位,还有另一个不能被忽略的译本———民国作家孙大雨。孙大雨先生是新月派诗人,也是陈子善的好友,对于孙大雨的译本,陈子善赞叹有加,“他的第一译本就是《黎琊王》(《李尔王》),注视详细,采用诗体,对译者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可惜他在“文革”中两次入狱,出狱后年事已高,翻译事业难以为继,到最后一共只翻译了八个剧本。
“见过见过鲁迅的人”
陈子善的写作无意于重写文学史,更无意于建构新的文学史框架,他更乐于文学史的微观察,关注比较好玩的人、书、事,把自己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现代文学史料的挖掘整理上,放在了对现代文人生平行谊、著译佚作的考证辨析上。在文集《沉香谭屑》和《雅集》中,他或钩沉民国时期的一封佚简,或发掘一篇作家的集外文,或介绍一本鲜为人知的著作,或评价一本旧籍或新书,或探寻一段湮没不彰的史实,或探讨一个文学史小问题,一直带着“发现的愉悦”寻找“遗落的明珠”。
陈子善说,他这个年龄的人有一点是很幸福的,因为他见过也真实接触过一部分民国的作家,这些在文学史上留下大名的作家,对在座的读者来说都已经没有机会见到了。1976年开始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陈子善坦言,在他年轻的时候,那个年代见过鲁迅的人很多都还活着,这为他做鲁迅研究提供了许多帮助,“虽然鲁迅是见不到了,但是我也算是‘见过见过鲁迅’的人吧。”
(责编:agat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