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的往昔:法国知识分子,1944~1956》 [美] 托尼·朱特 著 李岚 译  中信出版社《未竟的往昔:法国知识分子,1944~1956》 [美] 托尼·朱特 著 李岚 译  中信出版社

  “局外人”的问题与审视,这个提法出自托尼·朱特的著作《未竟的往昔:法国知识分子,1944~1956》。

  作为“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的托尼·朱特,这本书是他对萨特、加缪等人战后道德立场的批判性研究,对知识分子独立性命题的深度拷问。

  就局外人这个概念而言,托尼·朱特是个外国人,他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他说,相较于一个法国学者,一个外国人本来就更容易发现问题,比如,他很好奇于法国现代哲学传统中对公共伦理或者政治道德的关切的缺失。同样的,他也急于了解法国对极权主义的回应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哪种方式上异于其他地方的知识分子。

  提及书名《未竟的往昔:法国知识分子,1944~1956》,这里需要补充一个历史背景。在1944年法国光复之后的12年中,整整一代法国知识分子、文人和艺术家都被卷入了共产主义的旋涡。他们中最重要的一些人无疑是非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共产主义的议题,它的行为、意义,它对未来的主张,占据了战后法国的政治和哲学对话。

  托尼·朱特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分析了这个知识分子圈最大的冲突:如何回应共产主义的许诺及其背叛;以及在面对斯大林领导下的前苏联、共产主义的新东欧及法国本身的伪善时,如何维系对激进理念的坚持。

  朱特向我们展示了,这批处于时代先锋的知识分子如何在战后为某些“摆样子公审”辩护,如何忽视共产主义背后的暴政和恐怖,甚至对民众宣称苏联式道路是通往解放的必经之路。此外,本书还对当时知识分子间逢场作戏、争权夺利的情况进行了细致描绘。

  这本书的与众不同在于,它不是一部法国知识分子史,更恰当地说,它是一本关于战后法国知识界的道德状况的研究。

  因此,本书的主人公——萨特、穆尼埃、德·波伏瓦、梅洛-庞蒂、加缪、阿隆和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并不代表比他们影响力稍逊的同辈人,当然也不具任何典型性。但是,他们是那些年主流的声音——他们控制着文化领域,他们为公共论辩定好了基调,他们设定了听众的偏见和使用的语言。他们成为知识分子的方式回应并加强了知识分子共同体,包括那些不同意他们看法的成员在内的自我形象。他们至少直到1956年都致力于追随的那些事情,他们介入或者拒绝介入关键性的道德问题的方式,组成了法国知识分子历程中一个极为不同寻常和特殊的时刻。所有关于这一主题,他们在那时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今天所造成的问题,在法国现代历史上占据了核心地位。(谭宇宏 媒体人)

(责编: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