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大盗: 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 [美] 萨拉·罗斯 孟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英国人爱喝茶举世闻名。据说此风源于17世纪下半叶,来自于葡萄牙的英国王后布拉干扎的嫁妆里有一箱中国红茶,这种不同寻常的饮品迅速风靡了宫廷贵族,被赞誉为“最美妙的仙草”。茶叶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可是后来,英国人发现因为太爱喝茶,口袋里的钱都流去了中国。这不行,还是我们自己种茶树吧。英国的水土种不了,那就在印度。印度土生茶树不好,那就从中国运茶树吧。这活儿交给了植物猎人——罗伯特·福钧。
美国作家萨拉·罗斯的作品《茶叶大盗: 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讲述罗伯特·福钧的中国经历。体裁上属于个人传记,写法上运用了小说笔法,作者的主观倾向明显,有意识地把罗伯特·福钧刻画成了冒险英雄。1839年至1860年,罗伯特·福钧曾四次来华。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战乱、海盗、疾病、陌生的环境、恶劣的气候……福钧的旅程注定不可能平坦。他雇佣中国人为向导,并将自己的头发剃掉,化装成中国人深入到杭州、安徽、福建等多个产茶区,运用各种手段获取茶树种子和栽培技术,然后将茶苗和茶种经上海转运印度,同时还招聘中国茶业工人前往印度直接从事相关工作,他的一系列行为直接催生了印度及斯里兰卡地区茶业的兴起,进而取代中国茶成为英国乃至世界茶饮的首选。
罗伯特·福钧实质上是一个盗取商业机密的间谍,彼之成功是我之疼痛,中国茶业地位的迅速衰落,正是发端于树种的流失与种植技术的外传。我们现在说商业机密当然已经晚了,当时的中国普通百姓也不可能有这个意识,但中国人为了蝇头小利一路给福钧保驾护航,为其大开了方便之门,种种描述令人切齿。笔者并非提倡保守心态,而是感慨于国人对民族文化遗产价值的忽视,当以此为鉴。客观上,该书提供了一个切口,通过对罗伯特·福钧个人经历的观察,了解近代英国如何借助自由贸易建立世界霸主的地位,同时明白中国为什么丢失了世界茶业的王冠,进而从一“叶”管窥近代中国沦落的原因。
植物贸易是大英帝国(包括旧殖民地在内)一项重要的财富来源。像罗伯特·福钧这样的人,还有书中提到的约瑟·班克斯,包括我们熟知的库克船长、“进化论之父”达尔文等,这些“植物猎人”是帝国海外扩张的先驱和探索者,他们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在外国领土上发现的植物来开拓世界性的经济作物贸易。福钧在偷盗制茶技术的过程中,进行了认真的植物学研究,并发明和完善了长途运输植物的技术。他写了4本书:《漫游华北三年》、《在茶叶的故乡——中国的旅游》、《居住在中国人之间》、《益都和北京》,这些书是有价值的生物学观察手记,给他带来了良好的声望。福钧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正是一批又一批的植物猎人缔造了大英帝国的繁荣,而中国的广大民众此时却沉浸于鸦片的幻梦里。
福钧的个人行为背后还有东印度公司以及英国政府的强大支持。这是英国相当重视的一项贸易政策,很多植物学家参与了前期的可行性研究,经过各方激辩和深谋远虑的探讨,然后设立了专门的委员会,政府拨款作为专项基金。当罗伯特·福钧揣着东印度公司给的充足资金、四处行走于中国的茶园时,喜马拉雅山的茶叶基地已经准备好中国茶树的到来。这是一场英国与中国的贸易交锋,可惜对手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中国方面甚至毫无觉察。中国政府的失职和如此弱势的保护,注定了中国种茶技术的流失,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罗伯特·福钧的确是一个“大盗”,但我们无法批驳他的行为,站在他的角度,那是他对自己祖国的贡献;站在世界历史的角度,植物猎人推动了生物科技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流动。我们也不能把中国茶业的衰落单纯地归因于一个人,印度茶业在19世纪实现了机械化大生产,而同时期的中国仍固守停滞在落后的小工坊模式,毫不在意技术的更新。书中有一处细节:福钧惊讶地发现,中国人在炒茶过程中利用染色剂给茶叶上色。相比于品质杰出的印度茶,如此做法的中国茶叶有何竞争力可言?时至今日,中国茶业想雄起仍需要做得更多,《茶叶大盗》是一堂历史课。(赵青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