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见闻录》  白描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见闻录》 白描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日前,由白描历时十年创作完成的长篇纪实文学《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见闻录》(下文简称《秘境》)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一面世,反响骤起,佳评连连,无论是文学界还是工艺美术界,无论是社会媒体还是大众读者,都对此书进行了广泛的关注和持续热议。

  作家白描的“跨界身份”

  白描是著名作家、评论家、鲁迅文学院院长原常务副院长,在国内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声誉。然而,他的另一个身份却鲜为文学界知晓——“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玉雕专业委员会会长”。在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和文学教育之外,他长期致力于中国玉文化研究。2012年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经过评选,授予三位人士“中国玉雕艺术评论家”荣誉称号,白描位居首席,他身后两位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鉴定中心主任岳峰、天津工艺美术协会会长王金厚。他经常在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地,领衔主持国内工艺美术界、玉雕界学术论坛和艺术交流活动,长期主编国家级玉雕大奖《中国玉石雕刻百花奖获奖作品集》,并担任艺术评鉴总撰稿。

  创作十年  两获文学大奖

  《秘境》分为《白玉纪》和《翡翠传》上下两部。上部曾在2007年《十月》第三期首发,当期杂志一抢而空,开创了期刊加印的记录,并获得同年“十月文学奖”;八年后《翡翠传》创作完成,《人民文学》杂志2015年第六期刊发后(发表时标题为《翡翠纪》),又毫无悬念的获得同年“人民文学奖”。

  “人民文学奖”的授奖词写道:“白描的《翡翠纪》浩瀚厚重,历史掌故与现实命途交错而行,文化底蕴和行业传奇相互映衬;以引人入胜的小说笔法,融史料、记叙、沉思于一体,通过对中华翡翠文化追根溯源地缜密叙述,披露了玉石界鲜为人知的隐秘,以及重大事件,鲜活地提炼出诸多关键性的人物形象,表现了特殊行业的人生追求和起伏命运。作品既有丰厚的经验素材,又有深入独到的情感思考,体现了作者驾驭文本的能力和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

  谈起这本书的创作起缘,白描说:“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绵延8000年的玉文化,她的核心理念,她的价值支撑,她的精髓要义,为现代文明渐渐疏远,渐渐淡忘,渐渐背弃,而这正是人间发展所要遵循的正道、常道、恒道。《秘境》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和状态下写出来的。当然,我并不满足仅仅是歌颂一种石头,也不满足仅仅是普及知识格物致知,我还想写出一种文化传承流布的曲折进程,写出其中复杂的旋律和多种多样的和声,写出这闪光发亮的石头所映照出的世道人心,写出藏在这石头里的喜乐悲伤。”

  为了写作《秘境》,十年里,白描一方面潜心查阅大量古籍文献,追溯玉文化的起源及发展演变,一方面南下北上,踏勘玉石矿山,深入玉器作坊,遍访玉器市场,亲历造假工厂,掌握了大量玉器市场中不为人知的第一手宝贵资料。作为纪实文学作品,《秘境》一书开创了“文化非虚构”的先河:如何表达博大精深的中华玉文化的精义,如何透视这个“收藏热”年代里人们的行止与心理,如何走出误区进而拥有积极的人生情趣等等,作品以厚重的人文担当,包含着惊险与惊喜的成败故事,大气严谨又不乏飘逸的笔致娓娓道来。这是在现实非虚构、历史非虚构作品外,对上述特征有所融合,并在“文化非虚构”方位上创新推进的一部力作。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著名评论家李敬泽盛赞此书:“《秘境》是非虚构作品,有趣的是,它的主题恰恰也是真与假。比玉还稀缺的真,遍地石头的假。由此,它揭示的不仅是玉器市场的秘境,也是生活与人心的秘境。我们为自己创造了一种建立在伪造之上的繁荣,虚构正在篡改和篡夺生活,人们一方面乐此不疲,一方面如履薄冰。白描以一个作家的敏锐和深思,为这个时代的复杂经验提供了有力的旁证。”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则认为,“中国具有悠久的玉文化历史传统,从皇家贵族到平民百姓,玉文化将中国的社会生活装扮得别致又绚丽。白描的《秘境》在呈现玉文化历史的同时,也为我们讲述了这一文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发展与畸变。因此,《秘境》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隐秘的世界。作为‘非虚构’文本,作品融入了诸多笔法,它的文学性在场景、人物、事件等方面的生动描述中一览无余。”

  秘闻与现场  现象与考据

  《秘境》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成就,同时也体现了深厚的学术造诣,获得了玉器行业专家的一致赞誉。中国工艺美术界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唐克美对此书的出版惊喜不已,她说:“多年来我们一直期待有这么一本书出现,表现中华玉文化的辉煌历史,记录中国玉器行业发展前进的脚步,探寻玉器市场的规律和隐秘,而且要有可读性,要让专家认可,让读者信服,这一切白描老师都做到了,《秘境》是一本大著,是一本填补空白之作,《秘境》的出版令人欣喜,令人振奋。”

  对于完成这样一部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同时又涵盖多方面、跨领域的内容,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作家、学者所能达到的,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可想而知。白描坦言,自己在写作中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写作者必须要具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不仅要掌握大量的文献资料,对玉文化的历史渊源、遗存实物进行考据,同时又要深入田野调查,对玉器市场进行现场调研;既要具备相当高的专业水准,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深度参与到行业活动中,同时也要懂得如何从普通读者的视角来写作,使内容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充满阅读的魅力。”白描告诉记者,为了解一个采玉家族的人生经历,他数次到访和田,费尽周折接近采玉老板,甚至亲自在矿场上解决因采玉引起的纷争;为了考察翡翠的历史,他曾沿着《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路线寻访滇西,从大理、保山,翻越高黎贡山,一直走到徐霞客曾经在腾冲绮罗村落脚的房子里。为了弄清翡翠造假的秘密,他历经曲折暗访地下造假工厂;为了搞清伪古玉器的制作,还把一个“玉器造假大师”请到自己家里,用尽一切方法感化了“大师”,最终才能带他到化工商店买来玉器造假原料,完整演示了造假的全过程。这些秘不示人的行业机密都在《秘境》一书中首次披露。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曹静楼说:“《秘境》的写作难度在于既要熟悉行业内情,又要具备深厚的专业学识修养,白描二者兼具,出手不凡,自显功力与高度。这本书,对玉文化研究,对玉雕行业发展,对玉器市场的健康发育,对广大玉器消费者进行知识普及和理性引导,都有极重要的意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宫廷玉作代表性传人柳朝国直言:“白描脚跨两界,既精研文学,又通熟玉器,只有白描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北京玉器厂原厂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继庭感叹道:“我与白描金兰之好近三十年,共同参与了诸多大型玉雕工程项目,他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影响和带动了中国玉雕界很多人,《秘境》可以看作是白描对中国玉文化和玉雕事业发展的新贡献。”

  传奇与知识  经验与警策

  著名作家贾平凹是如何得到了一块世间罕有的“金香玉”,又为什么忍痛割爱,“分香散玉”?瑞丽的“翡翠女皇”张安凤以前只是一名普通的下岗女工,她的财富之路缘何从一次搭错车的经历开始?中国当代玉器的“四大国宝”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其用料的源头究竟来自何方,有过多少跌宕起伏的遭际经历?这些奇闻趣事、玉石传奇,以及翡翠ABC货的鉴别技巧,“赌石”的奥秘,玉器仿古与伪古、臆古的区别,对当下“收藏热”的隐忧,都经过白描的亲历亲闻,实证实悟,在这部书中一一呈现。“在这本书的写作上,我不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比如玉文化专家的文本知识,考古学家的实地经验,玉雕艺术家的工艺技能,玉器商人的市场分析,我力图打破这些行业、领域之间的限制,做到融会贯通。在文字表达上,也尽量用浅显易懂、明白如话的语言,让普通读者和收藏爱好者体会阅读的乐趣,增长知识。”白描说。

  大半生以来,白描在文学批评和玉雕鉴赏这两大领域恣意游走,《秘境》一书倾注了他玉文化研究的宝贵心血。白描表示,《秘境》的出版,不仅是为实现他多年来的夙愿,更想“通过这样一本书,揭示中国玉文化承传千年而不衰的秘境。”“另一方面,一件玉器往往集中体现了某段特定历史时期的丰富蕴涵和一个民族的智慧才华,有着探究不尽、玩味无穷的文化意蕴,使人真切感受到中华历史文化的悠久、博大和深邃,如同谜境,耐人寻味。而自古至今,中华玉文化所赋予美玉的人格化道德化含义,在精神与物质、理念与实践、信仰与功利之间,从来干戈不休。言行不一的尴尬,理想主张和实际作为上的二重标准的矛盾,千百年来都存在,但到了眼下中国,已经进入茫然迷境。这需要我们从从当下中国人的价值观上进行反省,从民族精神的深层去寻找原因。”

  《秘境》内容简介

  身兼文学家与玉器鉴赏家的白描,及时数十年,南下北上,亲历玉器市场,玉石矿山,造假工厂,掌握了大量玉器市场的不为人知的第一手宝贵资料。书中既有玉文化的追本溯源,发展演变,又有玉器收藏的奇闻趣事,翡翠鉴别的基本知识。作为报告文学,《秘境》一书开创了文学非虚构的先河:如何表达博大精深的中华玉文化的精义,如何透视这个“收藏热”年代里人们的行止与心理,如何走出误区进而拥有积极的人生情趣等等,作品以厚重的人文担当,包含着惊险与惊喜的成败故事,大气严谨又不乏飘逸的笔致娓娓道来。这是在现实非虚构、历史非虚构作品外,对上述特征有所融合,并在“文化非虚构”方位上有所推进的一部力作。

  白描简介

  白描, 作家、教授 ,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现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中国作家书画院执行院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玉雕专业委员会会长。著有长篇小说、长篇纪实文学《苍凉青春》、《荒原情链》、《陕北:知识青年情爱录》、《人兽》,中短篇小说集《恩怨》,散文集《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人·狗·石头》,以及论著《论路遥的小说创作》、《作家素质论》等。在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和文学教育之外,长期致力于中国玉文化研究,著有《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见闻录》、《翡翠中华》、《玉演天华》、《中华文化的尊荣徵徽》、《中国当代玉雕艺术隐忧》、《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整合》、《中国玉器百花奖获奖作品赏析》等。长期主编《中国玉器百花奖作品集》,并担任鉴评总撰稿。曾应邀参与大型翡翠《炎黄之根》、翡翠巨雕《开天辟地》、《万世师表》《雪域明珠》等玉雕作品的创意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