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8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文艺报、天地出版社联合举办李鸣生“航天七部曲”作品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神舟5号”飞船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张胜友、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酌、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四川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张晓杰、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总裁、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志勇、著名评论家阎纲、张胜友、梁鸿鹰、朱向前、李建军、章德宁等20多名评论家及20多家新闻媒体。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主持。

新书研讨会现场新书研讨会现场

  李鸣生“航天七部曲”是天地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一套非虚构纪实文学精品。该套丛书是李鸣生20年的心血之作。包括《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远征三万六》《中国长征号——中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的风险与阵痛》《千古一梦——中国人第一次离开地球的故事》《发射将军》七部,共计250万字。

  解放军上将、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向作者李鸣生写信表示祝贺:“亲爱的鸣生: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你。你的每一部新作,都让我震撼,感动,叫好,激赏。在中国报告文学坐标上,你独领风骚,自由翱翔在航天王国里,用文学穿越历史,让诗意敞开心扉。每一部科技题材作品,都葆有认识高度、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难能可贵。‘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这一称谓,当之无愧!现在,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早已实现,航天梦,强军梦,强国梦一脉相承,这其间蕴含着‘家国天下’情怀,折射着“命运共同体”意识,也凝聚着‘振兴中华’的探索奋斗。让我们一起努力!”

  “神舟5号”飞船总、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说:我作为老航天人,作为读者,也是鸣生的朋友的身份来说几句。第一,一个伟大的事业要有伟大的精神。我觉得李鸣生“航天七部曲”是真正弘扬了中国的精神。第二,这几本书我认真读了一下,我可以认真地说,写得很真实,很感人。为什么感人?因为写得很真实。

  84岁高龄的著名评论家阎纲先生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李鸣生成就了史诗型的航天大书,为中国文学立了大功。李鸣生现身文苑,带着明显的个性特色。强壮而坦诚,泼辣而智慧,胸罗万壑,思接千载,上天入地,汗流浃背,铸就通天大侠的本领。“航天七部曲”是报告文学的参天大树,中国文坛的一道亮光,极大地提升了知识分子的地位。从中不仅能读出科技,更能读出报告文学真的信赖、美的感染,一扫报告文学写作中封神榜、流水账、进庙只管磕头、拾到篮篮都是菜的鄙俗。

  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著名评论家章德宁说:李鸣生是一个有问题意识的作家。他始终没有停止对生活、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他的心中一直装着中国问题,这是他写作的出发点和核动力。他是个真正爱文学的人,有赤子之心的人,他以诚实作为写作的起点。他的作品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朝野共识。他的作品不仅进行了审美升华,也进行了审丑拷问,直面我们民族惨痛的历史;同时又让我们从中看到一个民族历尽劫难之后依然存在的理想主义的光辉,依然存在的一个伟大民族抹不尽的底色。这种“光辉”和“底色”是暗夜里的星光,给人以希望。李鸣生正是以自己心中的星光找到了这片星光,完成了大美的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评论家李建军说:我觉得李鸣生最了不起的一点就是刚。这个刚意味着正直,这是中国文学叙事写作非常重要的品质。李鸣生的写作里一方面充分体现出真实,另外一方面就是他的四个独:独立立场、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立写作。这就意味着他有深刻的思想,有力量感和感染力。第二点就是大,大气魄,大视野。看着好像在写航天,这是表层叙事,深层是民族叙事,是写我们国家非常不一样的历史。第三点就是深。李鸣生的作品不停留在表面,而是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有着强烈历史感、现实感和批判性的叙事内容。而且李鸣生的语言你几乎挑不出病句来,是很清通的语言,朴实自然,又含着丰富的情感、打动人心的东西在里面。这是很不容易的。总之读鸣生的作品可以在更宽阔的视野、更多重的纬度里认知他的文学成就,认知他创作上达到的高度。我觉得他是个很了不起的作家。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丁晓原说:李鸣生谙熟文学创作的常理,坚守“独立人格、独立立场、独立思想、独立写作”的原则。李鸣生“航天七部曲”是有思想的非虚构。“思想”在李鸣生的写作中是一种整体性的存在,它涉及选题与格局、价值取向和叙事设置、思想表达和语言策略等。更可贵的是体现为思考的方法、思维的智慧。我们读“航天七部曲”,直觉就是大题材、大视野、大构架、大叙事、大主题、大气场。作者基于空间文明的新思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不同文明的交流设置为一个叙写重点,使作品超越政治叙事,建构起一个更为宏阔的航天共同体的空间文明叙事。

  与会者认为,李鸣生“航天七部曲”是国内第一部进行时的非虚构纪实文学长卷,也是唯一一部展现中国航天60年悲壮历程的文学化的航天通史。其故事与情节顺时推进,事件与人物延续发展,作家与作品融为一体,历史与现实相互照应。既写了伟大与辉煌,又写了坎坷与辛酸;既写了幕前的英雄,又写了幕后的凡人;既写了历史,又照应了现实;既写了天上,又反观了人间。作品尤其注重将科学家的命运遭际与新中国的历史演进相结合,通过人物的命运遭际来表现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风云,反思历史留下的惨痛教训;同时又以历史的跌宕起伏、发射的风险阵痛以及国际国内的重大矛盾来烘托科学家的精神品格,从而赋予了历史、事件、人物充沛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作品既具历史文献价值,又有文学审美品质。

  李鸣生“航天七部曲”是航天史诗,也是国史的一部分。“航天七部曲”写的是航天,又不限于航天;是文学,也是国志。它所表达、折射的主题和内容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辐射力。其中有对大时代、大事件的整体描述,也有对科学家个体命运的具体叙写;有对历史真相的客观揭示,也有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反省。作品通过对中国航天60年历史的记录与书写,既可引导人们去反省中国60年来有关政治、科技、军事、历史、人文等重大矛盾与问题,又能启发人们去思索民族乃至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李鸣生“航天七部曲”是对中国科学家的膜拜,也是对司马迁写作精神的继承。一个民族的历史总要有人记录。航天历史是人类最惊心动魄、神圣伟大的历史,而中国的航天历史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李鸣生是从发射场走出来的一位作家,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便开始了对中国航天长达30年的跟踪、采访与写作。他说:“中国的航天事业是关系到我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尊严,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开创空间文明、寻找新家园的伟大壮举,无论从文学还是从史学的角度来说,都应该有所展示和记录。”李鸣生对航天文学的写作,不是谁要他写,而是他自己要写。而独立走访、独立思考、独立写作,始终是他秉持的基本原则。

  “航天七部曲”不仅从政治、科技、军事、历史、文化和国民心理等多个维度对中国航天60年历史首次作了全方位的理性审视与文学表达,同时还为数百名航天专家、科技人员和发射官兵一一列传。尤其是被中央授予的二十三位“功勋科学家”,大部分早被作者写入书中,而且不少科学家是首次推出。

  李鸣生“航天七部曲”是对中国非虚构纪实写作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一次大胆挑战。“航天七部曲”既是国家叙事,也是作家个性化的表达;既有人类的高度,也有作家的立场。不仅打破了中国几十年来写科技题材的传统思维模式,而且还将文学从一贯书写陆地文明的历史转向挥写空间文明的历史,为中国文学推开了一扇文学的“天窗”,开辟了一块新的独特的风景,堪称作家从陆地到太空的一次文学远征!而数百万言的创作实践,为中国的非虚构纪实文学提供了无限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相关阅读】

(责编:h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