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部畅销作品《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出版仅7个月,近日,90后“高颜值”作家张皓宸又推出了新作《谢谢自己够勇敢》,在其百度贴吧上,已有近万名各地粉丝激动地晒出自己在签售会上获得的张皓宸签名。而在今年出版了文集《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的北大90后双胞胎兄弟苑子文、苑子豪,也于近期完成了他们的“第二轮全国巡签·握手签名会”。在其新浪微博上,兄弟俩发送的任何一条状态,几乎都能瞬间收到几万条“秒赞”。

  可是——稍等,张皓宸是谁?苑子文、苑子豪又是谁?尽管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包括张皓宸等在内的一大批90后作家,都分别吸引了数千读者到现场购书、求签名,其“吸睛”和“吸金”能力,早已不容小视,但这个问题仍令主流文学界“一头雾水”。

  明星?艺人?作家?

  “传统文学的评价体系是这样的:你向专业期刊投稿,专业的编辑看过之后,认为值得发表,你的作品才会进入主流文学评论界的视野。但他们(90后写手)不这样……你在网上有很多粉丝,可是我们却看不到你的作品, 所以也就无法对你作出评价。”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柠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

  梁鸿鹰、贺绍俊、彭学明等多位著名文学评论家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坦言,“没看过90后作家的作品,不甚了解”。

  的确,对生长于互联网时代的90后来说,“向期刊投稿”的概念几乎无异于“史前文物”。作家出版社发行部的工作人员杨毅(化名)参与过不少90后作家作品的推广工作,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90后作家会自然而然选择接地气的网络终端来推销自己,包括APP、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等,比如韩寒主导的内容聚合平台 ‘ONE’, 再比如故事分享平台 ‘犀牛故事’ ,都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阅读媒介。”

  成名渠道的多元化,成为90后作家的天然优势。以张皓宸为例,2013年,他凭借一组在卫生纸上绘制的漫画“那些你很冒险的梦”,在微博上一炮走红;此后,他成为 ‘ONE’的常驻人气作者,并趁热打铁陆续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你是最好的自己》《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等。就在今年,他还参加了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天天向上》,节目首播当晚,“张皓宸”三个字便跃居微博热搜首位;很快,他又受邀担任《一站到底》《我爱记歌词》等综艺节目的嘉宾。

  如何界定其身份,作家,明星,还是艺人?张皓宸理直气壮地回应中国青年报记者:“时代在变,这是好事!没人规定写书的就必须窝在家里,就像没人规定一个人必须活成什么样子。”

  仅从“作家”的身份角度评价,张皓宸曾被媒体质疑“写的故事太鸡汤”;但粉丝们言之凿凿:“读起来就是很温暖!” 某种程度上,张皓宸满足了粉丝对于“暖男”的全部幻想:浓眉大眼颜值高,温和幽默爱耍宝。

    被誉为“北大史上最帅双胞胎”的90后作家苑子文、苑子豪也是如此。尽管二人曾经是一对小胖墩,但在双双考上北京大学后,瘦身效果脱胎换骨,其励志文集《愿我的世界总有你二分之一》一经推出便火遍全网。兄弟二人在写作之余,还参与了多档综艺节目,并开始涉足化妆品创业。

  在杨毅看来,选择“刷脸”是90后作家的普遍趋势。“各类内容平台和出版社都会按照明星的方式去包装作家,在作品封面印上作家头像,等等。对90后作家来说,仅仅文笔好是不够的。以前,其貌不扬者也能写书,但现在,颜值低的作者写的东西恐怕很难受追捧。”

  文学评论家白烨曾在某个出版推介活动中见过苑子文、苑子豪。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感觉他们像是两个青春飞扬的小明星……我简单地了解了情况,知道他们是专注于流行性青春文学的。可以说,他们的文学写作才刚刚起步,之所以赢得大量年轻的粉丝,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双双考上了人们羡慕的北京大学,被青少年看成了成功的典型、青春的偶像。”

  白烨强调:“苑氏兄弟、张皓宸等人的读者影响力、市场号召力,表面上是市场营销的胜利,背后则是粉丝文化的崛起。这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文化现象。”

  只写碎片化作品?

  不可否认,相比传统文学,90后作家的作品有一个共性:短,甚至,碎片化。“整个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愈发趋于短平快”,杨毅表示,“另一方面,让90后作家写几十万字也的确有难度”。

  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苑子豪坦率承认:“我有过写长篇的念想,但是目前确实还不具备驾驭长篇小说的能力。实话实说嘛,我在写作手法、内容深度、思想层次上,跟写作圈的前辈们比起来,都有很大差距。”张皓宸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于我而言,确实自觉不够资本和经验写一部长篇作品。目前,以我的年龄阅历,写短篇故事让我更有自信。”

  不过,对于90后作家写作“碎片化”的倾向,学界存在不同看法。张柠认为:“碎片化的东西是没有力量的。”他指出,文学作品的价值要放在历史维度里考量,如果作品脱离了历史维度,纯粹表现个人的小趣味,那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白烨也表示:“90后还在成长中,发展中,他们的长处与短处,都在于过于贴近流行,迷恋市场,受制于粉丝,尤其是那些偶像型作者和流行性写作更是如此。”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眼中,90后作家的创作风格本身就是时代的烙印。张颐武曾公开表示,“90后生活在中国发展比较顺畅的时候,温饱有余,受过较好的教育,没有遭遇大喜大悲,日常生活中失个恋可能就是大事。反观过去,牺牲、苦难、生活的艰窘都是稀松平常的事。他们的体验和前几代人不同,但同样有许多生活的挑战”。

张颐武还预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年代一定会沉淀下来一些东西,“在日后会有90后纯文学作家的出现”。白烨则指出:“其实,90后写作者中,也有一些是逐渐靠近严肃文学的,这些人文学素养相对较高,但影响有限,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事实上,一些90后作家早已蠢蠢欲动,开始试水长篇创作——起点中文网的签约作家、90后姑娘金子息就是其中之一。她已经完成了一部10万多字的青春文学题材长篇,准备修改润色后再出版。金子息并不掩盖自己的雄心,她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我就是喜欢纯粹的小说创作,注重在内容和结构上多下工夫,而且尽量让读者看到很多意想不到的转折、结局。”

  在90后畅销作家李尚龙看来,“写长篇”其实是很多90后作家内心的一个梦。“首先,作家总得面对市场,有时间、精力去读长篇大作的人还是少数;其次,90后作家也在逐步积累沉淀的过程中。”

  李尚龙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自己曾经和一位同为90后作家的朋友闲聊,对方慨叹:“这辈子的情怀就是写一部长篇!哪怕卖不出去,哪怕出版社的人来打我,也要写。哪怕等到我四五十岁了,自己攒钱出书也要写。”

  一鸡多吃,全产业链经营作品

  尽管情怀在远方,但用杨毅的话说,“这终归是一个快钱时代”。杨毅接触过各种年龄层的作家,感受颇深的一点是,“很多老作家对于能出书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很满意了。但90后作家会关注更多:我的作品有没有可能排成话剧?改成动漫?拍成电影?”毕竟,现在网络上二流写手的作品改编权都能卖个几十万,纸质出版业已经被全产业链IP经营的大潮彻底卷入了。

  对于作品改编,受访的90后作家都不假思索给出答案:“当然有必要!”

  在作品的产业链经营方面,张皓宸可谓是90后作家中的佼佼者。眼下,他的文集《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中,已经有5个故事引来多家影视公司争购影视版权,韩寒也在与他沟通改编事宜。张皓宸表示:“我的文字偏影视化、电影化一些,我在写的时候脑中就有影视画面,其实更像一个影视故事大纲。”

    一些90后作家“想得更远”。出版过《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畅销文集的90后作家卢思浩曾对媒体表示:“我的终极目标肯定是自己当导演,不过眼下准备先做编剧,因为我自己是写故事的,应该有这个能力。”

  90后作家作品的产业链开发,其模式正逐步细化。以起点中文网为例,旗下90后作家的作品,版权划分常常会分为电影、电视剧、网络剧、舞台剧、游戏等多种类型,一部作品可能涉及到几个合同、几个合作公司。相关流水线作业也日益成熟:制作公司会评估90后作家作品的人气,买断版权,接洽当红明星主演,然后在社交平台炒作话题。

  “90后作家的作品往往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粉丝力挺,作品改编后的市场可以预期。”杨毅说。此外,90后作家作品的改编费相较传统知名作家的作品低。

  现实的环境,让众多90后作家并不把“写作”视为一辈子的饭碗。张皓宸说:“写作对我而言只是兴趣,不会是终身职业。”金子息也对记者坦言,自己“从没有想过把作家当做终身职业”,而且“百年之后,我和我的文字可能会一起老去”。而根据李尚龙的观察,“市场上写得好、卖得好的,大多不是职业作家,都有自己写作之外的一份职业。”他并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闷着头写作”的人。

  张柠说:“不管是几零后作家,只要真的把心放在文学本身,是完全有可能创造出超越时空的、真正有力的经典作品的。”毕竟,90后终会长大,90后作家的读者群抑或是粉丝群,也终会长大,终将深入生活和生命的本质,终会需要在文学中寻找灵魂的位置。(蔡梦吟 蒋肖斌)

 

(责编:ch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