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微信公号盘点各家媒体的新年献词,想起了电影《老炮儿》里的一个情节:六爷张学军郑重地给亡妻点了一炷香,拿出几十年前叱咤江湖时的日本军刀,换上压箱底的军呢大衣,仪式感十足地去赴一场搏命之约。那些字斟句酌地撰写新年献词的媒体人,其实跟张学军挺像——同样迷信仪式,同样虚弱无力。

  年月更迭原本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但新年献词被当作了一种辞旧迎新的仪式。如今热衷新年献词的并非只有媒体,很多企业和高校也都喜欢依葫芦画瓢。在那些辞藻华丽的抒情文章中,理想、希望、信念等充满正能量的字眼,翻飞于排比句式和诗意表达之中,仿佛接下来的365天都会有阳光打在每个人的脸上。

  然而,那个让人“泪流满面”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如今很多新年献词已经沦为“新年献丑”。在一些媒体的新年献词中,我们看不到过去一年中那些重大新闻事件的影子,反倒是空洞造作的刻意抒情贯穿全篇;还有一些新年献词,不仅没有什么家国情怀、时代精神,反倒像极了忽悠大家下载客户端的媒体营销文章。

  有一位媒体朋友透露,他们每年撰写新年献词时都面临巨大压力,要提前一个月开始准备,提前半个月开始动笔,剩下半个月修改打磨。尽管在文本上如此用心,最终收获的却是吐槽多于赞美。新年献词已成为一种速朽的文体,它变成了一种更加精致也更让人感觉腻味的鸡汤文,几乎不再具有任何传世的可能性。

  新年献词存在的意义,似乎仅仅在于维系一种仪式感。这样的媒介仪式,跟贴春联、看春晚一样,注定会成为一种过时的文化。然而,所有仪式的最大功能在于制造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煞有介事地撰写一篇新年献词也是如此。对那些深陷行业困境的媒体人来说,熬一碗鸡汤或许也是他们抵御寒冬的一种方式吧。

  越是艰难的时光,越让人觉得漫长,越让人误以为每年最后一天都是一次格式化的契机。那些热情洋溢的新年献词,年复一年地将希望、理想等大词当作关键词,恰恰反证出当今社会最稀缺的东西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年献词的衰落固然与公众审美疲劳有关,更关键原因在于大家觉得这种表达方式很荒诞。

  媒体是观察社会变迁的窗口,新年献词的文本之变、公众对新年献词的态度之变,本身就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指标。细心琢磨那些“假嗨”的抒情文章,不难看出一些媒体人的自我麻痹,也不难看到氤氲于字里行间的现实雾霾,更不难感知舆论气候的微妙变化。这样的媒介仪式,只不过是给媒体行业增加了几分悲壮。

  电影《老炮儿》的最后,张学军毫无意外地倒下了,他的军刀、军大衣和那一套仪式,没有给结局带来什么改变。美好的憧憬当然可以有,但没必要年复一年地念叨。过去的已经过去,明年的这个时候,或许我们可以少看一些新年献词。(文/汤嘉琛)

(责编:ch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