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下午,2015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在南山会堂举行了盛大的揭晓礼。由23位作家、学者、媒体读书版主编组成的评委团现场从30本入围书目中票选出2015“年度十大好书”,其中《群山之巅》获选“年度推荐好书”。

  自从2007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拿出了当年国内第一份“十大好书”书单,随后的几年里,国内又相继涌现了各类“十大好书”评选活动。然而,作为每年年底首个公布的好书榜单,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选出的好书,成为其后众多评选的“前哨”,为后来蜂拥而至的各种评选活动,发挥了“风向标”的作用。

  北京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先生是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元老级的评委,在接受晶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十大好书”的品牌价值,他说:“它已经是业内的风向标了,这已经没有任何异议了。从2011年开始,‘年度十大好书’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一个榜单,没有之一。”曾参加多届评选的评委、《文汇读书周报》编辑朱自奋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选由于有近年来的积累,可以说已经聚集了相当的人气和关注度。深圳一地的评选结果,影响力却可辐射至全国。”

  “十大好书”资深评委、深圳青年学者魏甫华说:“之所以深圳的十大好书比其他地方影响更大一些,跟整个策划和它的选书标准有很大关系。每一年赢得评委更多青睐的,常常是那些面对现实、对历史重新解读的好书。这体现了评委选书背后的价值意识,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立场,跟深圳读书月本身有一种很强的契合之处,即对人的尊严、价值观的张扬。这也是所有评委在推荐书目、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一以贯之的立场。”他表示,通过评选好书的方式,逐步地将“读书是一种精神价值的载体”这样一种观念传达出来,这一点是“年度十大好书”评选的核心价值。

  多次担任“十大好书”评委、《绿茶书情》创办人、《文史参考》主编绿茶这样说道:“每年来深圳评选‘十大好书’,已经成为我们的固定聚会。看到我们评选的‘十大好书’总能成为全国各种图书评选活动的‘前哨’,我们也感到责任重大。”

  十大好书推荐:

  《午夜之子》

  推荐语:鲁西迪的《午夜之子》被誉为“英语世界罕见的完美小说”。一个孟买小孩诞生于印度脱离英国而独立的神圣时刻(1947年8月15日午夜零点),他受到尼赫鲁总理的祝福。本书即是这个叙述者庞杂而嘲讽的自传,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的印度现代史。作者以他丰富而狂野的想象力,呈现了南亚光荣与恶兼具的纷繁面向:这块神秘次大陆及其人民的生活、命运、梦想和无奈。

  《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

  推荐语:本书是在特殊时期对特定地域的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进行的人类学调查文本。现代化背景下凉山彝族青年对个体命运的追求与贫穷及传统历史文化现状的冲突让他们深陷泥潭。作者如实描述具有古老历史传承与文化的彝族向现代社会艰难过渡的同时,不断对我们在社会管理、经济政策、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等多方面提出拷问。

  《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

  推荐语:《秩序的沦陷》选取了一个长期以来为人所忽视、所遗忘的角度,探讨江南沦陷区的复杂、隐晦且多层次多方向的政治与社会状况。作者爬梳大量中、英、日文档案和当时的文字记载,对抗战初期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崇明五个江南大城市里各类地方头面人物出于各种目的与日伪政府合作的历史做了较为深入的考察。抗战初期这些城市秩序如何维持以及生活其间的一部分人的心态、处境与选择,在此书中都得到了颇为清晰的呈现,从而揭示了一个比我们的想象更为暧昧复杂的战时江南社会。

  《耶路撒冷三千年》

  推荐语: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概念,即“亚伯拉罕系宗教(Abrahamic Religions)”。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宗教,皆源于耶路撒冷,奉耶路撒冷为圣城,但却是耶城一切荣光与悲剧的根源。此书顺着历史脉络,捋清了让中国读者不甚了了、乃至眼花缭乱的西方迫犹史的来龙去脉。

  《群山之巅》

  推荐语:小说一如既往回到了迟子建所钟情的北国小镇,黑土地上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于万丈红尘之中沉浮枯荣,只不过与其之前“温情脉脉”的笔法相比,这一部显得“狠”劲多一点,人物的刻画,冲突的掌控,对时代的贴近,都超越了以往温婉柔情的一面。

  《零年:1945》

  推荐语:《零年:1945》写的是二战胜利后的1945年的历史。“零年”当然有重新开始的意思,但恐怕“蒙昧”的意味更多。书中所写到的大概都是如今的人类巴不得忘记的事情,譬如在法西斯德国灭亡后,欧洲又一次大规模的种族清洗,其对象包括德意志人和犹太人,虽然后者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作者揭示了一个令我们不能不深思的事实:当时全世界的胜利者(无论是领袖、政府,还是人民)实际上还没有做好关于胜利的理智上的、智慧上的甚至道德上的准备。这是一本必要的、沉重的、重申人类文明底线的书。

  《毛泽东传》

  推荐语:毛泽东影响中国的过去,也影响中国的今天和未来。毛泽东研究是中国的一个重大课题。潘佐夫的这本毛泽东传记,是迄今为止对毛泽东评价客观、公正、史料最丰富的一部。其中二十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关于中共与莫斯科的关系的论述,是全书最出色的部分,作者充分利用大量的苏联档案,因而最具有权威性。

  《悲伤与理智》

  推荐语:和《小于一》一样,《悲伤与理智》是我们理想中的一部散文集的样子。相对于《小于一》的集中、精炼、令人惊艳,《悲伤与理智》则更全面、完整,让我们一点点看清楚这位诗人的偏执、自恋乃至故弄玄虚之处。他最好的文章是他面对一些深爱作家时近似低语式的交谈,他们通常都是死者,如同在《小于一》中他要“取悦一个影子”,在《悲伤与理智》中,他要“求爱于无生命者”,这注定得不到任何响应,这是令人感伤的。但或许也因为如此绝望,美学才能重新转化成伦理学,那种企图说服和教诲他人的诱惑,才能重新转化成对于自身无知的不懈探索。

  《鸦片战争》

  推荐语:作者重写鸦片战争,揭历史伤疤,意在指出这场战争之可耻及其严重后果,具有唤醒和警醒的价值。她让读者清楚地看到超越中西对立、意识形态对立追溯真实历史的努力,更可敬的是这种努力传达了一个殷切的善意:看清历史真相,走出历史的误区。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

  推荐语:平克从六个向度,“平靖进程”、“文明进程”、“人道主义革命”、“长期和平”、“长和平”和“权利革命”,展开论证,证明随着历史延展,人类使用暴力的频率和烈度都在下降这一核心观点。作者通过“心魔”、“同理心”(移情)等概念的梳理,进一步论证了随着人类文明演进,暴力下降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本书的最大贡献,在于为近代以来的进步历史观,找到了一个坚强的衡量指标,是百年来进步史观一次重大的跃升。

(责编:ch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