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重生遇到好时机
从电影《大圣归来》到电视连续剧《琅琊榜》,可以看到,以《西游记》为代表的四大名着/中国古典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等故事原型、类型模式和文化母题,继续在当下网络文学/网络文艺等为代表的新时代新文艺形态与业态中得到表达与表现;最重要的是,网络文学中的“核心力量”正在渗透并改变网络文学“主流类型文”,并成为主流新文艺重塑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圣归来》具有三大核心特征:一、在把一个好故事讲得很好看的故事模式上,采取了好莱坞典型的“英雄之旅”模式。当然,它并不完全符合这种“英雄冒险”的套路;二、从“萌唐僧”的人物设计,到江流儿身世的“重译”,再到“妖乱长安”等世界体系设定等,彰显了大众流行文化文本对年轻受众的二次元/亚文化的全面吸纳;三、对“西游记”故事原型、类型模式和文化母题的重译与重释、重述与重塑。
对中国文脉的承续和焦虑,不仅体现在“西游记”文化母题在网络新文艺中的重新表达中,也体现在网络文学对《红楼梦》等经典的演绎里。也就是说,传统名着成了许多网络文学作品与网络文化现象的精神鼻祖与原型母题;除了四大名着之外,女频古言、主站东方玄幻仙侠等类型文的流行,也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古典文脉的继承和发扬。这一现象传递出的,是非常令人振奋的启发: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正是中华传统文化承传创新获得新的途径与生命力的最好时机所在。
从《大圣归来》到“新西游记”,从网络当年红文《琅琊榜》到2015年霸屏的颜值影视剧《琅琊榜》,也许我们可以看到某种线索——网络文学中的“核心力量”正在从网络亚文化(如二次元中“萌、宅、基、腐”四大元素),进入到网络文学的“主流类型文”(如《娘西游》和网文《琅琊榜》),再进入到社会大众流行文化(如邵燕君所说的,颜值剧《琅琊榜》中“腐文化对流行文化的全面总攻”)和主流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大圣归来》对中华传统文化母题的网络文艺、西方形态、传统传述的“杂糅”式表达)……于是,在新文艺的大变局中,网络文学的接地气,对中国文脉的接续,对世界优秀文明的转译……带来一种新的可能性:或许会重写当代文学史,重塑我们的文艺新观念。
未来网络文艺新样式的胚胎
当下整个社会,最普遍和显着的特征,就是社会“类型化”运动的重组(重新组织)运动:社会人尤其是年轻人正在分类型、分阶层、分群体地进行人群细分,然后按照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模式,正在重新聚居起来,重新“组织”起一个个跨越新媒体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微社群X亚文化”部落。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正在这种新的微社群X亚文化部落中寻找自我意识、族群认同和文化构建,亦即寻找和创建内部的规范、规矩和规则,形成新的秩序,并以此重新确立社会人特别是年轻世代的自我表达力和意识形态认同的框架体系,重新寻找自身的身份、作用和位置。
这种变革,意味着新的商业模式的诞生。所以,无数“小而美的”网络文学新业态,不管是简书,还是南派三叔的自媒体订阅……都是针对这种新的“组织”和部落群体而诞生的,探索能够切中他们生活方式和需求轨迹的商业模式,以及能够满足他们未经满足的新需求和细分需求的内容与创意——这都是未来网络文艺新样式的胚胎。
我们曾经误以为80后、90后以及之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对国学、古典、传统、文化了解得不深,不爱好。事实上,他们有着自己亚文化中的传统认知和理解。由于自觉或不自觉,年轻人通过互联网+时代的自助、互助和共助模式,对传统文化仍保持着某种程度的延续。
与其教育年轻一代该怎么不该怎么地“普及文化”,不如启发他们自觉自为地“承传文明”:年轻时候一点一滴地培育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养成一辈子和中华五千年文明链接的习惯,不断地自我教育和提升。
这种席卷一切的“经验与想象共同体”,造就了网络文学/网络文艺,也造成了当下网络文学/网络文艺“入流”(流行化和主流化)并改变文艺形态业态的趋势,同样有可能造成主流新文艺重塑和整个新文艺大格局再造的大势。(文/庄庸)
(责编:ch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