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文学小历史》 [英]约翰·萨瑟兰 王君 中信出版社
约翰·萨瑟兰 的《文学小史》(A Little History of Literature)是部读起来轻松愉快的好书,我去年读了英文版,今年国内翻译引进,改题《耶鲁文学小历史》(王君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1月版)。这个译本粗看上去尚可,不过稍加翻阅,就发现不少误译,这里只挑几处典型的讲一讲。
译者爱用四字成语,有时添油加醋,却失了原意。比如,第171页“西德尼的捐躯充满了爱国情怀,感人肺腑;拜伦的牺牲饱含自由意志,令人动容”一句,对应的原文为:Sidney‘s sacrifice was patriotically motivated,Byron’s sacrifice was ideologically motivated,意思是说:西德尼牺牲是出于爱国,而拜伦牺牲的动力则来自意识形态。可见“感人肺腑”、“令人动容”云云,根本是译者乱抒情,为原意所无,而且“自由意志”跟“意识形态”也几乎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概念,“受意识形态驱动”等于说为思想潮流所影响,恰恰缺乏主见。
似乎文学素养稍显不足,译者常常译出一些有违史实的句子,不了解情况的读者简直要怀疑原著作者是否真的这样缺乏常识。比如,第159页有这样的说法:“约翰逊将当时伦敦莫菲尔德贫困社区里的一条街道命名为‘格拉布街’……”,众所周知,格拉布街是伦敦有名的文士街,约翰逊博士未到伦敦以前它就叫这个名字了,怎么会是他命名的呢?原意不过是说约翰逊博士将文士街作为自己的文学舞台,而文士街被称作“格拉布街”而已。再如,第194-195页有如下说法,“剑桥最初的两所女子学院开设于19世纪末,在伍尔夫去世前,她已经作为被录取的学生站在这所学院的台阶上了”,事实上,伍尔夫夫人只在伦敦国王学院上过课,根本没去剑桥念过书。原意其实说的是,直到伍尔夫夫人去世多年,她曾驻足观望的剑桥大学才对女学生们开放。
译者常把作者的意思弄反了。比如第200页上有一句是这样译的:“有些人会认为只有控制书籍数量方能产出精品,我也持这一观点。”可实际上呢,原文为:There are those - I am one - who think that out of quantity comes quality,意思是说,有些人则认为,数量上去了,质量才会跟着上去,我也是这样看的。
至于第290页上说伏尔泰的“《戆(书中误植为”憨“)第德》,犹如一枚意识形态上的迫击炮弹”,则有些莫名其妙,因为原文中写的明明是hand grenades(手榴弹),再怎么样,那个hand,总不会不知道是“手”的意思罢?(刘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