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好书榜2016年4月社科榜榜评
1.《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 汪兆骞 著 现代出版社 2016年5月
汪兆骞兄的《民国清流》已经出版到第二部。中国的历史叙事主要是两大传统,一为编年体,以《春秋》为代表,一为纪传体,以《史记》为代表。《民国清流》则以编年体为表,纪传体为里,表里如一,融为一体,尤显出兆骞兄笔致的高妙。第一部始于民六(1907),终于民十六(1927),第二部始于民十六(1927)而终于民十九(1930)。虽然只有短短四年,却是民国历史上最为关键的转折时期,中共与国民党关系破裂,两党长达十年的内战拉开序幕;国民政府建都于南京,北洋政府落幕;张学良易帜,归顺民国政府,中国名义上实现统一。在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文人们何去何从,大有可观。
2.《“边缘人”纪事》 杨奎松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年3月
通常我们把1966年作为“文革”起始之年,然而,史无前例的“文革”毕竟史有前因。杨奎松先生这一本《“边缘人”纪事:几个“问题”小人物的悲剧故事》,就是探讨其中原因的,并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书中所述这几个人物,都是微不足道的,但他们所承担的启示性的意义无论怎样估价都不过分。在这里我们看到,对人的生命、人的权利和人的尊严的漠视和践踏,不是“文革”才有的特殊现象;根据人们对特定的阶级、政党、民族、国家,乃至其领袖人物态度的不同,就把人简单地划分为“革命”和“反革命”,分成三六九等,并决定人的贵贱生死,也不始于“文革”,而是隐含在共产革命的内在逻辑之中。这是此书给予我的最大启示。
3.《伯罗奔尼撒战争》 [美]唐纳德·卡根 著 陆大鹏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4月
伯罗奔尼撒战争因修昔底德的一部战争史而著名。但这部历史学的名著仍因作者的历史局限而不能被认为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卡根的这部新著,一方面是要弥补修昔底德的不足,以近两个世纪里的新发现来填补一些历史叙事的空白,另一方面,作者也希望能为非专业的大众阅读提供一部可读性强的历史叙事,让大众通过阅读获得乐趣和智慧。毕竟,这场战争是一部非同寻常的人类悲剧,它使古希腊伟大辉煌的文明进程戛然而止。讲述一个伟大文明的兴衰,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不失为一种教训、启迪和借鉴。
4.《撒马尔罕的金桃》 [美]薛爱华 著 吴玉贵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4月
美国汉学家薛爱华所作《撒马尔罕的金桃》是一部史学名著。作者将着眼点集中放在我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最为繁盛的唐代,其中包括传入唐朝的外来物品共十八类,一百七十余种,内容涉及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畜、野兽到食物、香料,从宝石、药物到织品、书籍,几乎无所不包。但作者的兴趣显然不仅仅在于考据,而是有更高的立意和诉求,通过探讨和研究这些外来物品对唐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影响,他更深刻、更全面地解剖了唐代社会和文化状况,并进而探讨和研究了这些外来物品对唐代人的思想观念和想像力所产生的影响,很值得一读。
5.《肯尼迪传》 [美]罗伯特·达莱克 著 曹建海 译 中信出版社 2016年4月
作者在“序言”里自信地表示:“这部传记是迄今为止对肯尼迪个人及其政治生涯的最权威的论述。”他的这种自信与一些新材料的发现,以及他独特的认知方式有关。在他看来,政治家总是竭力突出自己惹人喜爱的特点,而尽量掩盖自己的弱点,而肯尼迪和他最亲密的那些人在树立正面形象方面尤其高明,这些形象常常左右了公众对他的看法。对传记作家来说,其使命就是要透过辉煌魅力的外表来重新塑造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美德与缺陷同在的肯尼迪。他亦表示,自己并不奢望能对肯尼迪盖棺论定,因为,“任何认真严肃的研究结果只能是在原本只产生一个问题的地方引发两个问题”。
6.《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 傅国涌 著 鹭江出版社 2016年3月
近来看到几本傅国涌的文集,特选这一本推荐给各位朋友,因为近代工商实业的研究成果能与大众阅读发生关系的并不多,傅国涌的这本书恰好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在这里,他以一种学术探求的精神,追寻工商实业家的本土传统,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并给他们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他追寻的结果是,本土传统的这个“根”不在“红顶商人”胡雪岩身上,也不在曾经辉煌一时的晋商与徽商身上,更不在洋务运动后期崛起的盛宣怀、唐廷枢等人身上,而在那些开创了各种新式工商业的民营实业家身上,张謇、荣氏兄弟、穆藕初、范旭东、卢作孚、刘鸿生等是他们的代表。
7.《龙与鹰的帝国》 欧阳莹之 著 中华书局 2016年3月
以龙和鹰分别指称东西方两大帝国,即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很形象也很贴切。二者相似中有不少深刻的差别,通过分述二者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社会结构、管理制度和组织,作者分析、比较了二者运权统治的风格和特色。鹰式权威偏重结合军事和经济,比较刚强;龙式权威偏重行政和教条,比较温柔。两种统治风格,分别成熟于罗马帝国和两汉皇朝的第二个世纪。为了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他们都付出了一顶的代价:罗马帝国为了拉拢满足权贵阶层,牺牲了共和国的民主;而两汉皇朝为了争取儒家士大夫的合作,则牺牲了新萌芽的法治。其中留下的丰富遗产,在作者看来,正体现了对于当今而言强烈的现实意义。
8.《北平风物》 陈鸿年 著 九州出版社 2016年2月
陈鸿年先生是老北京,民国三十八年以前在北平生活过,他笔下的北京有色彩,有声音,有温度,有感情,对人情、事物的描述,真可谓活灵活现,真切动人,如身临其境。作者不是皇室贵胄,也不是高官巨贾,所以,他的描述侧重于胡同的市井生活,用的又是最平实的白描笔法,写尽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生活场景;描摹出日出日落,雨雪阴晴的四时风光,举凡老北京的风情、业态、市肆、庙会、货声、习俗、游乐、饮食等诸多方面都有涉及。在北京逐渐消失的今天,读这本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9.《国家记忆:二战中美友好合作影像》 越众历史影像馆 编 中信出版集团 2016年2月
越众历史影像馆收藏的美国老照片多达两万三千余张,它们记录了1943年至1945年中美联合抗战的历史。这些记录了两国军民鲜活影像的照片,都是美国军人在战争中随手拍摄的,曾收藏于美国国家档案馆。数年前,一支以“国家记忆”命名的团队,专程赴美,将大量有关中国抗战的老照片和电影素材,拷贝后带回国内,我曾在越众历史影像馆看过其中的一部分。现在出版的这部影像图册,主要选取了有关中缅印战区缅北滇西战役的内容,这场战役事实上拉开了中国对日作战战略反攻的序幕,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书中这些真实的影像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感动,还有深刻的反思。
10.《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美]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 雪莉·邓恩 著 张孝铎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年1月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并不美好,有很多缺陷,但我们的每一次努力,每一点微薄的奉献,也许会使它变得好一点,弥补一点它的缺陷,我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有意义。这正是两位作者在这本书中试图告诉我们的。两年前我向各位推荐过这对夫妻的另一本书《天空的另一半》,那是一部关于女性绝望与希望交织的生命状况的陈述,他们希望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身边的另一个世界,并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仍然是一本关于人类责任的书,但他们把关注点扩大到整个世界,包括我们自己。
(责编: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