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与离村——从碧山到堂安碧山

  1月9日,“在场与离村——从碧山到堂安”讲座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学津堂举行,主讲人是著名的策展人,碧山计划发起人,《碧山》杂志主编左靖。在近数十年剧烈城镇化的背景下,中国乡村与城市一样经历巨变,留给我们的是不尽的乡愁。如何保存乡村多元而独特的文化和美学传统,并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成为当下须直面的一个重要问题。新局面的打开,有赖于从多维度切入,深度发掘乡村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生态价值。无疑,乡村的这些价值正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现代生态文明所应珍视的。

  左靖,1970年11月生。曾担任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艺术总监。2011年在安徽省黟县碧山村联合发起碧山计划。他曾经策划过很多当代艺术和独立电影展览(映),其中包括“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我的大学:刘大鸿和双百工作室”、“艺术运动存在吗:影像中的中国当代艺术”、“乡土安在”等等。他还曾应邀在奥地利、西班牙、智利、巴西和挪威的一些艺术中心和博物馆策划展览。近年来,他工作的重点转向在地的乡村建设,包括整理出版当地民艺,古建筑保护和再生利用,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等等。

  讲座上,左靖从《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开始,谈及了乡村在今日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并参考他之前在乡村中进行艺术活动的经历,将乡土的真实面貌置于我们面前。借此分析了知识分子的幼稚病,由此展开“在场”(on-site)的讨论。何谓“在场”,如何再度回到乡村的传统秩序中,又如何在现代全球化和资本化的背景下思考和实践。

  左靖谈今日乡村的现实,就引出了“离村“(off-site)“离村”,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农民离开自己所居住的村落,暂时地或永久地,均在此列,这是“离村”的广泛含义。“离村”情况相当复杂,如参军、求学、投亲访友、出嫁、做官等,这与流民背井离乡不能同日而语,但在“流民的国度”,“离村”人口中,流民居于绝对多数,这正是为什么那些社会学家、人口学家、经济学家、新闻记者、报刊编辑、政府官员明知“离村”人口成分不一,偏偏使用“离村率”作为检视流民问题严重程度的一根标尺的原因所在,在这里,“离村率”犹如晴雨表,反映出流民问题的风云变幻。

  与会者观看实地考察和践行的影像资料,对乡村、传统、发展等命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听讲,很多人对乡建问题从漠视到关注,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改变。

  左靖亦在现场介绍《碧山》杂志新书:《碧山08:永续农耕》。尤其展示了书中介绍的大地艺术,为大家呈现一种乡村表达自身的可能。离开农耕的乡村建设还是乡村建设吗?这是隐藏在《碧山08:永续农耕》中的一个的问题。通过梳理农业面对永续问题的历史开端、以及国内外的实践案例,呈现了对于农耕永续可能性的探索。

  《碧山》系列杂志书是由中信出版社、中国国家地理以及碧山三方品牌联手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呈现有品位、有人文特色的品牌。《碧山》是一系列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杂志书,每辑围绕一个专题,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

(责编:yu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