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太空梦想的公司高管突然成为了宇航员;向往自然的女教师在旅途中进入了童话故事;日料厨师登上渴望已久的舞台饰演哈姆雷特。《三联生活周刊》以一部颇具魔幻色彩的宣传片拉开了庆典活动序幕,继续阐释二十年来始终坚持的趣味——倡导个性化的新生活方式。

  2016年1月16日,《三联生活周刊》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橙色大厅举办复刊二十周年庆典活动。太古里南庭广场矗立起了20根不锈钢柱,构成了一组冷峻的雕塑,以简要的贴字回顾二十年时代进程。在南庭中心搭起了一座气泡房,三天中将安排六场不同主题的“生活秀”,以行为艺术的方式表现好生活的丰富性。

  《三联生活周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其前身是《生活》周刊。其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最初是一张四开的小型刊物,印数只有2000份。1926年,邹韬奋先生在上海接手编辑后,迅速发展壮大。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其发行量已经达到了15.5万份,一度创下了当时刊物发行量的最高纪录。但由于时代战乱,《生活》周刊并没有存活下来。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在三联书店总经理沈昌文、董秀玉的主导下,一群有理想的出版人、新闻人再度走到一起,计划重新恢复出版这本杂志。其中包括著名媒体人钱刚、杨浪等。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1995年初,《三联生活周刊》复刊。但复刊之路只出并不顺利,前期只版了四期,杂志又被迫休刊。直到朱伟先生出任主编后,1995年的12月,《三联生活周刊》再度面世,这才开始了稳定运营。2001年,杂志由双周刊改为周刊。截止2016年1月,20年间已出版870期,从未间断。因此,以1995年底定期出版为起点,到今天《三联生活周刊》正好20年。

  过去的20年是《三联生活周刊》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转型与变革年代。周刊是这场伟大变革的亲历者与见证者。追随时代进程,周刊人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建设思想力,使其从无到有,走出一片天地,拥有几十万忠实读者,成为重要媒体大刊。在影响力、品牌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三联生活周刊》在期刊领域都占据了领先的地位。

  纪念《三联生活周刊》复刊二十年,既是对过去二十年的回溯,也是对未来变革年代的展望与创想,更是对新时代精神的呼应。因此,周刊选择以“未来。生活”作为此次庆典活动的主题。在这一个特殊时间节点,倡导创新、创造与创业的时代精神,汇聚改造世界、改变未来的新思维。

  在活动中,《三联生活周刊》邀请了科学、艺术、文化、商业、国际战略等领域专家做主题演讲。其中包括:天文与空间科学家李淼、艺术家徐冰、文化学者戴锦华、亚马逊全球副总裁张文翊、中国外交部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吴建民。各位专家为来宾们奉上一次关于未来的头脑风暴。《三联生活周刊》还邀请了著名公益人士、静语者家园理事长窦一欣先生发表公益演讲,倡导救助孤独症患者。

  《三联生活周刊》较早开始发展新媒体平台,推进新旧媒体融合。在《三联生活周刊》20年的历程中,新媒体的发展只有6年。这6年来,周刊一直在探索纸媒向新媒体转型的模式。有过曲折,有过失败;但也有成绩和骄傲。

  目前,微博、微信平台已拥有上千万关注粉丝。杂志建立的独立客户端,占据杂志类移动下载量的领先位置。在Kindel阅读器上已推出600多类电子读物。周刊还建立走品牌“节气刊”独立公号和APP,以传统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拥有忠实用户群体。

  2015年,《三联生活周刊》加快新媒体及多元化步伐。互联网视频产品已成系列推出,凭借视频产品打入互联网流量市场竞争。线下活动创立“阅读汇”与“生活汇”两大品牌,向社会注入高品质文化资源。已举办包括“石渠宝笈展——故宫博物院九十年”、“我的大学——耶鲁故事”等活动,打通线上线下资源。

  除了常规的新媒体平台稳步发展之外,在此次二十周年庆典上,《三联生活周刊》还发布了一款全新的新媒体产品——“松果生活”APP。这是《三联生活周刊》在新媒体领域孵化出来的一个带有试验性质的子品牌,包含APP、微信、微博等多个载体。旨在用共享经济的模式,聚集分散在各个领域里的生活家,发起线下活动,分享精品内容,为广大城市新兴消费阶层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服务。

  20年来,《三联生活周刊》一直以“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为宗旨,为读者报道文化、艺术、美食、旅行、设计等领域的潮流和大咖。共享时代来了,那些各怀绝技的生活家们,开始从幕后走向前台。先前只能在传统杂志上呈现的生活方式,现在变成了一场场可参与的生活场景。

  城市生活方式类的新媒体产品层出不穷,其背景也是由于中国新中产消费阶层的迅猛增长。根据瑞信的数据,2016年,这一群体将突破1亿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再满足于基础性消费,对知识性消费和精神性消费的需求日益强烈。“松果生活”将进一步丰富《三联生活周刊》在生活方式领域里的产品布局,为开启下一个20年的发展提供一臂之力。

(责编: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