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开花》 (瑞典)哈瑞·马丁松 万之译 译林出版社 2016年3月出版
《荨麻开花》是瑞典小说家、诗人,197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瑞·马丁松的长篇小说,首版于1953年。
马丁松虽然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殊荣,也是瑞典文学界公认的经典作家,是继奥古斯特·斯特林堡之后最有影响力的瑞典作家之一,但至今在中国依然不太为人所知,远不如其他瑞典作家如斯特林堡、塞尔玛·拉格洛夫、阿斯特丽·林德格伦等那么有名。有很多年,马丁松的作品没有一本完整的中译本出版。2012年,我翻译了他的长诗《阿尼阿拉号》,2013年我翻译了他的剧作《魏国三刀》,而《荨麻开花》则是他第一部被译成中文的长篇小说。
马丁松的国际知名度不高当然是有些原因的。在瑞典学院网站上介绍马丁松的拉森承认,即使诺贝尔文学奖也没有能够“提升”马丁松的国际声誉,他在国外还是“相对来说无人知晓”。其主要原因在于马丁松作品本土色彩非常强烈,非常民族化、乡土化。他的文学语言有典型的瑞典南部地方特色,作品中频繁出现各种当地植物的名称,而他还“使用自创的语言结构和词汇”,所以将他的作品翻译成其他语言非常困难。各种语言的译本都不多,在其他语言文化中的影响自然有限。
马丁松1904年出生在瑞典南部的偏远乡村(那时其实也可以算是穷乡僻壤)。他幼年时,父亲做小生意破产,受到打击而早亡,家境因此衰败,母亲无力维持,就丢弃孩子只身移民到美国去了。马丁松从六岁多开始就由社区安排寄养在别人家里,直到十五岁那年背井离乡出海当水手闯荡世界。母亲的遗弃对他精神上的打击其实很大,内心的阴影一直不能消散。童年和少年时代这段寄养的经历与他一生注重与自然的关系颇有关联。马丁松在《荨麻开花》和其后的续篇《出路》中对此有真实而细致的描写。
《荨麻开花》中的主角马丁自然是作者本人的影子,但他并没有把马丁美化或当做理想化的人物来描写,而是真实写出了马丁性格中自私自利、幼稚愚蠢、柔弱敏感、自欺欺人等方面。作者甚至为此感到深深的羞愧。从小说中可以看出,马丁喜爱的人一个个都从他的生活里消失了,他不得不生活在陌生人的世界里。由于孤独,幼年的马丁松时常独自在森林中漫游遐想,就近观察自然,他的自卑自闭也因此得到缓解。所以他更喜欢与森林和溪流为伴,更熟悉虫草花鸟的世界。小说从孩子的角度描绘了二十世纪初瑞典的一个真实侧面,让后来的读者认识瑞典历史和社会,同时也显示了作者的文学才能。作者的词汇量极其丰富。他对瑞典语中很多动物、植物、农具等用词都非常熟悉,用词涉及瑞典自然和社会的很多方面,甚至包括海员使用的各种航海术语。作者还创造了很多自己的瑞典语词汇。这部著作因此也是瑞典文学语言的经典作品,是中学生的必读教材之一。(万之)
(责编: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