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4日,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新书《人生三百岁——星云大师传奇》在王府井书店举行了新书首发式。作者刘爱成、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静之女士、著名文化学者刘传铭、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湧、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编彭明哲等出席了首发式。

刘爱成先生讲述图书背后的故事刘爱成先生讲述图书背后的故事

  《人生三百岁——星云大师传奇》是第一部由大陆作者撰写星云大师传奇一生的书。作者刘爱成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环球人物》杂志原总编辑,耗时3年,数度探访佛光山,与星云大师朝夕相处、促膝长谈,得以观察到一代高僧独一无二的细节——一早起来,看他挥毫写字;夕阳西下,推着轮椅上的他一起漫步;晚风拂面的秋夜,和他一起坐在大雄宝殿的台阶上,听他的弟子们回忆他年轻时弘法的往事,情不自禁地唱起当年的老歌。作为一名非宗教界人士,作者不再限于佛教角度的解读,而是从人生的际遇、历史的悲欢中,探寻星云大师的魅力何来,星云大师的管理才能何以过人,星云大师的命运轨迹何以励志。这些决定了此书既是一本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也是一本大时代的悲欢记录;既是一本客观权威的采访力作,也是一本向善励志的心灵读本。

  星云大师为此书授权、作序并题写了书名。星云大师说,他提倡的“人生三百岁”,许多人第一次听到时,都心怀疑惑:“人,真的能活到那么大的岁数吗?”其实,换另一个角度来想,人生岂只能活到三百岁?如果能发挥生命的极致,在精神意义上,就可以活得如此长远。“我从二十岁开始服务,自许一天要做五个人的事情,没有周休二日,没有年假,逢节过年更忙。我心想,如果活到八十岁,工作六十年,一天算做五天,五乘以六十,不就是三百岁了吗?如今我快九十岁了,虽然眼睛看不到,两次中风,行动不便,耳朵也

  附:作者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亲朋,媒体界同行:

  大家下午好!今天天寒地冻,大家远道而来,令我感动,谢谢大家。《人生三百岁——星云传奇》的面世,人民东方出版社做了大量工作,在此首先对出版社的彭明哲副总编及责任编辑简以宁、杨英瑜表示感谢,向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的刘传铭教授表示感谢!向尊敬的嘉宾、哲学问题专家郑湧教授表示感谢!向所有冒着严寒而来的朋友表示感谢。

  下面我想占用大家的一点时间汇报一下写这本书的情况: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本人并不是宗教人士,但为什么对这位佛教界大师感兴趣,进而要写他呢?主要基于三点。

  第一点是因为他的个人魅力,首先是把他作为一个人物来写的。我第一次见到星云大师的时候,是在北京的一个朋友聚会上,他喜欢讲故事,尤其是说了一个鸭子的故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故事略) 我当时就想,他虽然是一位大名鼎鼎高僧,但在我眼里,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充满个人魅力的人。后来接触多了,觉得他是一个既平凡又非凡的传奇人物。说他平凡,因为他强调人间佛教,首先也就承认了自己是个普通的人;他做人低调,不管什么样的人,地位再低的人,他都一视同仁,亲密接触;说他非凡,他确实不同于常人,也不同于其他僧人。比如佛光山那么大,他却连张床都没有,他每天晚上就坐在办公室一角的单人沙发上睡觉。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具有戏剧性;他本来是在兵荒马乱中去找父亲的,结果父亲没找到,却找到了佛祖,一下子出了家。他也创造了很多奇迹:他创建了佛光山,在全世界创建了近300个道场;创立了国际佛光会,全球会员超过200多万;创办了人间福报、人间卫视、人间通讯社、佛光山出版社、20多个佛光缘美术馆、众多图书馆;在美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和台湾地区创办了5所大学,在世界各地兴办了16所佛教学院,还办了许多中学、小学;一生撰写了2500多万字作品,出版了370多册书。他所创造的奇迹还有很多很多……

  他不是一个有钱的企业家,也不是一个有权有势的官员,作为一个僧人,这些事他是怎么做到的?
总之,他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人,把一天当作5天过,一个人当作5个人用,这就是他的人生三百岁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本书的名字叫:人生三百岁。

  第二点,他弘扬的佛教、佛法,实际上是在教人行善向上。他到处弘法,我去听了他很多次演讲后,觉得他所宣扬的佛教,按他的话说就是正信佛教,不是迷信,也不相信神通;他所讲的佛经佛法,是把那些看不懂的经典深入浅出的化解为人人都听得懂的简单道理和哲学理念,有科学性,有的也可以说是真理,比如说,因果就是真理。(贪官拜佛求平安,没用。)他讲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一是净财,通过正当途径和辛勤劳动获得的财富;二是不要为钱而活着)。

  他教你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做人,尤其是他提倡的“三好、四给、五和”的信条(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自心和悦、家庭和顺、人我和敬、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他所讲得故事都是激励人向上、向善;让社会平安,世界和平,大家幸福。这种弘扬正能量的东西,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现在所宣传的和谐社会、中国梦都有异曲同工之处。他受到习总书记接见后,到处讲“看见梦想的力量”,就是劝人、激励人积极向上,实现远大目标,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

  第三点,他爱国,尤其是对两岸关系的交流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经常说:“在台湾,人家说我是大陆来的和尚,在大陆,人家又说我是台湾的和尚,我只好说自己是‘地球人’”。这句话很幽默也很心酸,其实在他心里,就是一个中国。所以他到处讲一个中国,讲所有的台湾人都是中国人。他主张两岸和平统一,和谐发展。他推动两岸关系,主要是通过宣扬传统文化和佛教,佛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两岸中国人都能认同的首先就是文化,同文字,同语言,同根同种。所以他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佛教文化,奔走于两岸。失踪多年的河北幽居寺北齐时期的佛首能金身合璧,回归大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他爱中华文化,是一个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播种机。他走到哪里就把中华文化传播到哪里,把它带向世界各地。比如,他2015年总监修、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献给旅行者365日──中华文化与佛教宝典》一书就是例子,在人民大会堂的新书发布座谈会的题目就是“两岸情深,华夏圆梦”。这本书是把中华文化中自古以来的精彩诗词歌句、座右铭整理出来,免费放在世界各地的旅馆、图书馆里,要像圣经一样,让世人都能读到中华文化。

  他的传奇色彩深深吸引了我,他的故事感动了我,我也想让更多的人能分享我的感受,所以我要把他的故事写出来。

  第二个问题,写了什么? 本书主要的内容,首先介绍他是什么样一个人,写他的传奇。他的一生,非常曲折。出身贫寒,父亲死于南京大屠杀;12岁出家,到台湾后历经磨难,吃的苦是难以想象的。
他为什么要建佛光山?很重要和现实的一点就是他希望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因为他当初刚到台湾时,哪个寺庙都不想接纳收留他,甚至连口饭都不给他吃。好不容易有个寺庙接纳了他,却被当局以“共产党派来的间谍”抓捕关押了起来。

  所以,他一定要建自己的庙宇,并希望有一个弘扬佛教的大本营和基地。

  后来他有了1300多个弟子,为什么个个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就是刀架在脖子上,也不愿意离去?他们的故事个个都很精彩。

  第二个主要内容是写他在佛教方面的贡献。我觉得至少有两点比较突出:第一是践行和推动人间佛教,这是他倾其一生的所为。他进行宗教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过去寺庙是在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里,出家人封闭式自我修炼,而他宣扬推动人间佛教,是要改变过去教条的做法,让佛教与时俱进,融入大众。这非常不容易,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比如他组织年轻人的歌咏队弘法,就受到传统的佛教徒的反对;他建佛光山不光是资金缺乏,更受到当时台湾佛教组织内部的反对;他在美国建西来寺,不仅受到当地美国人的阻挠,更受到佛教内部一些人的反对。但他克服了重重困难,都获得了成功。他在全世界是如何建立三百个道场的?他组建的佛光会有200万会员。那么大的摊子,那么大的团队,他何以能管理得有条不紊?这是讲他在推行人间佛教方面的贡献。

  他对佛教的另一大贡献是佛法西传,过去佛教从古印度诞生,一直都是东传。是他把佛教一路向西,发展到西方国家和世界各地,这对佛教的贡献是伟大的。

  第三个内容是写他个人的修炼,不忘初心,最终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过去我们说自己是无产阶级,他不仅无产,而且是无我,他一再强调佛光山是社会大众的,佛光山的弟子是按需所取,“共产主义”的生活。他无我,心中装的全是大众,他所做的,拿我们大陆人的话来说,就是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觉得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宣扬。

  第四个内容是他对社会和世界的贡献。对社会的贡献包括建大学、办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组织读书会、搞慈善等等;对世界的贡献,是慈善和祈福世界和平;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推动两岸关系,以实现两岸和平一家亲。

  第五个内容是告诉大家应从中借鉴什么?比如说作为一个人,要不忘初心,人生要有目标,不要轻易放弃,不要半途而废;要与人为善,和睦相处,要做到“三好、四给、五和”;要学会忍耐,他的不怕时差,不怕温差就是一种忍耐;艰苦奋斗,把苦留给自己,把甜分给大众;信仰宗教,但不要迷信,不信神通,不讲鬼神;不要一味追求金钱效益,损坏环境;要讲究“新文化、新文明”,包括不要大声说话,注重社会秩序;新闻报道要注重宣扬好的东西,美的东西,不要宣扬那些丑恶的东西,负面的东西,正面引导读者和社会;要学会放下,不要浮躁,等等。

  第三个问题,是怎样写这本书的。其实,写书并不难,难的是要好看,有人看。尤其是在现在的新媒体时代,已经很少有人看纸质的东西。如果出一本书没人看,又有何用呢?所以,我当初就发愿,一定要把这本书写好,希望读者一翻开就能一口气读下去。所以我基本上是在讲故事。为了使故事生动,我翻阅了几乎所有星云大师的书和相关资料,取之于最精彩内容,并就相关内容与星云大师面对面交流,还采访了他身边几十位重要弟子,采访了相关的专家学者。

  也到过他的江都老家,他出家的栖霞山寺,到过他在台湾的“根据地”宜兰小城,拜访他居住过的寺庙、弘法的场地以及他所创建的大学,包括在美国创建的西来大学。

  还去过他在海外的一些道场,包括美国的东西两岸,日本的东京、富士山等许多地方,寻觅他的弘法故事,体会他创建海外道场的艰辛。

  在采写的手法上,尽量活泼多样,比如从侧面衬托主人翁,而不是从头到尾就只讲这个人怎样怎样,我尽量通过他的弟子和身边人,或者借他们的口和事,来衬托、烘托大师。比如写大师的魅力,弟子们为拜他为师,放弃优厚的生活,甚至刀架在脖子上也不回头。如:依空法师(家里人反对她跟星云出家,她就要割腕);慧宽法师(出家后继续穿僧袍上学,校长要处罚他,他想:头可断,血可流,僧袍不能丢)、觉培法师(在欧洲学哲学,当她百思不得其解的上千个问题,得到大师的一一解答后,依然跟随大师出家)、如常法师(从中学开始就恳求跟星云出家,屡被婉拒,直到大学毕业后又进入佛学院才最终如愿)。从情节上要做到可读、好看。

  再就是要感人,在采访中,凡是能感动我的,我想一定能感动大家,必定人心都是肉做的。因此我记录的基本上都是感人的情节,由此也反映出大师的内心世界和深藏的情感。比如大陆改革开放之初,大师思念母亲几十年后,第一次只能到日本与母亲相见,那种感人的场面,依空法师至今回忆起来,都热泪盈眶;又如40年后大师第一次回故乡的情景,随他一起回来的弟子和栖霞寺僧人的回忆,也再现了感人的画面——面对自己的出家祖庭,却物是人非,再也看不到自己的师父了,那种泣不成声的内心感受,一位编辑看到这一段,也跟着哭了起来。诸如这些情节,读者拿起来就有要看下去的欲望。前几天,上海喜来登酒店的总裁高女士从北京回上海,在飞机上,她打开这本书,一口气看到飞机降落,两个小时没有停,下飞机后发来短信,她要订购500册给员工和朋友。

  第四个问题,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请大家不要误会,不要认为这是一本佛教的书,我本人就不是佛教徒,对佛教我也不太懂。我的目的是,这本书不仅是给信佛的人看的,也要适合所有人,希望男女老少都能获益。因此我想至少达到三个目的:

  1,希望这是一本励志的书,劝人向上。希望通过星云大师的故事能够正确认识佛教,不搞迷信,不信神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尤其要注重佛教讲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的。星云大师的成功就是靠努力获得的,他的“创业故事”给我们许多启发。只要牢记“不忘初心”这四个字,我们就不会浮躁和空虚,一直会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就会像星云大师那样一个人当5个人,一天当作5天用,每个人都能活出“三百岁”。

  2,希望这是一本正能量的书,劝人向善。星云大师的慈悲为怀,“无我”境界,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大众,尤其是对无家可归的孩子和无依无靠的老人,更是充满慈爱的故事和精神,值得弘扬。我们现在贫富悬殊很大,我们也要向大师那样,尽力帮助贫困的人;再就是要与人为善,星云大师提倡的“三好、四给、五和”对我们为人处世、和谐社会也都非常有益。

  3,希望这是一本获取智慧的书。希望大家看了这本书之后,从中得到智慧,因为星云大师在对佛经佛法的研究上有和高的造诣,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老人,对世间许多问题的处理,都非常明智。智慧从哪里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靠学习、实践和总结得来的。星云大师特别爱学习和钻研。他常说:“有佛法就有办法。”读了书中的故事,你会提高智商,获得智慧。向上、向善,也要有智慧,有了智慧你才能成功。
总之,希望大家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向善的智者、成功者,预祝大家看了这本书都能活到三百岁!

  书虽然出出来了,但我必定不是专业作家,也不是很懂佛教,我想里面肯定有很多不足和缺点,请在座的大师和媒体同行多多指教,请广大读者多提意见和建议。

  最后春节就要到了,在这里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健康、快乐、吉祥、平安!(刘爱成2016年1月24日)

(责编:h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