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的故事》 (日)中野京子 著 孟华川 译 中信出版社
一谈起桥,总会想起“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陈逸飞在油画《故乡的回忆》中更将自己的故乡索性改写成了桥的形态更好看也更典型的周庄,不过这并不表示在北方就没有造型优雅、名闻遐迩的桥梁。
当马可·波罗离开元大都,走了十英里,来到一条名叫白利桑干河(永定河)的河边时,他看到了一座“这世界上恐怕无与伦比”的石桥。这桥长三百步,宽八步,即使是十个骑马的人在桥上并肩而行,也不会感觉狭窄不便。在当时这种规模的桥梁在西方也是颇为罕见,也算让马可·波罗很开了一次眼吧。
这座石桥就是著名的卢沟桥。桥梁是交通要道,“七七事变”这一标志性事件表明,卢沟桥不仅有“卢沟晓月”的风花雪月,也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和政治意味。一座桥梁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这在历史上并不鲜见。中野京子在《桥的故事》中讲述了那么多桥的故事,流刑囚所渡之桥、桥梁的要塞化、古城的吊桥……其实都和政治有关。在中国,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而南斯拉夫的电影《桥》则将反抗纳粹的游击队的英勇事迹铺展得荡气回肠,在英国导演大卫·里恩看来,桂河大桥的建造则体现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一位英国绅士即使当日本人的战俘也要当得很“专业”,甚至当他的战友去炸这座大桥时,他居然下意识地站到占领者那边,去阻止他们炸桥。
桥的政治意味相对于它的审美自主性而言恐怕还是个“第二性问题”。大多数北京的桥在一个实用性的维度上,更看重它的视觉美感。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和乌龟逸趣横生,让马可·波罗流连忘返,而著名的外金水桥在天安门、太庙和中山公园前,三孔拱券式,从力学角度来看,用三孔而不用单孔或双孔,完全出于美学的考虑。桥梁上雕琢精美,极尽能工巧匠之能事。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544只神态各异的狮子,两头还有各种异兽,作为丛林之王的象征,面对河里的妖魔鬼怪,大概也可以产生一点威慑作用吧。
桥的形式则是轻逸的,颐和园昆明湖西堤上的玉带桥是此类桥梁中的典范。这座桥始建于清乾隆时期,拱高而薄,曲线毕露,流畅挺拔。用的是青白石和汉白玉,举重若轻,尺度和比例恰到好处,恍若一条飞虹直挂河上。中野京子在书中说,桥,在最初,可能是对彩虹的模仿:“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呈拱形悬挂于高空之上,在这世上规模最为庞大、最美丽高贵的七色桥——彩虹。据《古事记》关于国家诞生的神话记载,男女二神伊邪那歧与伊邪那美,拿长矛搅动海水,把矛提出来时,矛尖滴落的海水形成了岛屿。当时二人正是站在悬于天空的浮桥上,这浮桥应该就是彩虹。”
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的建筑风格和道教“羽化飞仙”的观念大概颇有瓜葛,挑檐飞阁都有一种明显地“反重力”倾向,那些传统的能工巧匠熟悉一套让建筑物摆脱大地纠缠的建筑程式,用鱼沼飞梁、镂空的雕刻、中空的拱洞……来创造一种轻逸性。他们巧手安排,往往寥寥数笔,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于今观之,仍然让人叹为观止。(河西 作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