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苹果开始腐烂时味道最为鲜美,当然,也可以说苹果鲜美时最接近腐烂。两种味道如此对抗而融合,就像人性错综的玄境。近日,在阅读心理著作《心迹》和《一年》时,我再次感受这种不可思议的张力。作者朱佳是一位执业十年,累计咨询时间近七千小时的职业心理咨询师。她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优势,进入人们心灵的幽微秘境,收集到人类心理异变的枝枝蔓蔓。评论家说她“天使魔鬼二位一体”,她说自己“理性感性分裂统一”,她的作品也都体现了对抗与融合的张力。

  《一年》,长篇心理小说,一年间,一个江南老城25岁的女子,一段御姐暗黑成长史。两条主线徐徐展开——爱情与面包,内心与江湖。“我”受困于两个男人,情感的蚕食,理智的博弈,此起彼伏在每一幕中上演。《心迹》则分两辑来展开真实的咨询案例:《凭栏骋目》用实录和随笔形式,涉及敏感边缘话题,内容重口味,笔法却游刃有余,举重若轻;《凭心觅迹》以一问一答方式,呈现平庸琐碎却荼毒人心的凡人之扰,再逐一亮出无形有情的手术刀,去伪存真,刮骨疗伤。

  在风格上,包括她的早期小说《低俗小说》,都带着稳定统一的特点。那就是相比很多潜意识层的心理小说,朱佳的作品更逼近它的开创者风格。读她的作品,我更多联想到司汤达的《巴马修道院》,她的心理描写非常冷静和理智,充满逻辑和理性,由此显出人物性格力的特点和现实态度。她的作品依然存在一个情节框架,心理描写依附于情节,情节触动引发心理描写,并把心理描写串连起来,这体现了传统小说叙述的线性因果关系。它们终归以讲述为切入点,代入时代背景后完整的阐述了一段段情感纠葛的故事,反观很多现代心理小说,整篇幅的独立存在意识流描写,不光题材压抑扭曲,文本也过于追求晦涩,致使作品与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

  心理小说家常以叙述人身份对人物心理作剖析,把作者对人物心灵的认识和理解讲述给读者,形成作家分析心理化,朱佳的职业为这种写作提供了先天优势。作家张佳玮准确注意到这一点。他说,“终于看完这个小说(《一年》),令我惊讶的是其中的插话,叙述本身的娴熟已不在话下,在写一个小说时,作者的插话其实是最难的,过了会失于冗长,比如雨果,福楼拜就取消插话。像这个小说的句式和洞察力,巴尔扎克或者奥斯丁的风格都有,pulp fiction,很冷”。

  这是一系列相对传统而又破坏力十足的小说,其破坏力在于波澜不惊、不动声色,小说表层的人性探讨之下露出了更为深刻的主题诉求。它们以相对传统的叙述方式、叙述风格,内敛而有节制地塑造了丰盈的人物形象。她笔下揭露的人性就像一枚摆在眼前的苹果,如此饱满,跃然纸上,你甚至能够闻到那鲜美和腐烂混合的味道。就这样,她从人的内心出发,细腻而冷静地瓦解,让我们终于看到了坚实稳定却又恍惚欲坠的现实世界。

《一年》封面

  《一年》、《心迹》,朱佳 著,中国财富出版社,2016年01月第一版,定价:39.80元/本。

  (文/玟涛)

(责编:h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