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安忆在新书《匿名》发布会上
每本都令人耳目一新,这次更出乎你的意料。12月27日,2015年的最后一个周末,王安忆为广大读者送上了一份文学的新年礼物——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复旦大学举办长篇小说《匿名》新书发布会,王安忆与复旦大学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思和、张新颖展开精彩对谈。
王安忆1978开始写作,1986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六九届初中生》问世。到今天,王安忆写了12部长篇小说和大量中短篇小说,显示了超强的创作实力,是当代中国最勤奋、最具思考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匿名》是王安忆继长篇小说《天香》发表四年后又一部极具叙事特色和思辨意味的长篇佳作,也是王安忆文学创作四十周年之际又一次全新探索。
被抛入文明的褶皱:一个文明人的重新进化
王安忆这部长达35万字的长篇小说分为上下两部。小说以一场阴差阳错的绑架案开端,一个退休返聘在民营外贸公司的上海老头被误会为卷钱跑路的老板“吴宝宝”,在经历了黑道绑架、审讯、失忆之后被抛入一个叫做“林窟”的大山的褶皱之中。按部就班的日常生活被迫中断,此际的他远离了现在城市文明,遗忘了姓名、身份和来路,改变了身形面貌,只记得语言与文字。于是,在褪去了文明的外衣之后,他不得不进行人类的二次进化,在这片原始蒙昧的匿名天地中艰难求生。与此同时,他远在上海的家人开始了一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并行的抽丝剥茧般的寻找。
王安忆无意于将《匿名》写成一个具有悬疑探案特色的类型小说,也无意于让故事的主人公上演一出当代版的鲁滨逊荒岛求生记,而是希望通过他从人类原始状态一步步自我进化、自我命名、自我建构所处的世界的过程,来探讨人类自我与历史、语言与文字、文明与时间之间的玄妙关系。于是,在这个万籁俱寂而又万籁俱响的世界中,他与带他来“林窟”的绑匪哑巴在长满杂草的麦地上写下一个个关于种植的古字,直指人类文明的最初;他偶遇已从“林窟”迁居“野骨”的傻子二点,建立起如父如友的温情,并逐渐找寻到遗落的文明碎片,拼凑出一个已然灭绝的山村的文明史和生存方式;他在空旷的山林中和充满灵性的鸟儿兀自对答,充满奇妙的玄机……他在遗忘的恐慌中不停地为事物命名,一点一点地发现,一点一点地拼凑的过程,可以令人想见此前的人一层一层的生活积累,“经哑子和二点的教育,他已速成为杂食动物。别以为杂食动物是野蛮人,事实上,是人和自然的协商再协商。哑子和二点都是成功的谈判者,他们又带出新人类,一个老新人类。”正如文学评论家张新颖所概括的:“我觉得写他,写的是历史,人的历史,其实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包含着人类的全部历史。”
小说发生的背景“林窟”——这个丰富而混杂,曾经一度繁荣今天却已然消亡的小文明社会并非来自王安忆的凭空捏造,早在她201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林窟》和散文《括苍山,楠溪江》中已初见雏形,而故事的人物原型则脱胎于她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听闻的一个大学教授失踪的故事。
除不尽的余数:一群畸零人的奇情世界
在小说的下部中,他因为一场意外的大火丧失赖以生存的根本,被迫逃离林窟,重新走进久违的尘世烟火,进一步继续着人类的文明进化之旅。于是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再度涌入他的生命,他如同一张细致绵密的蛛网上的中心一点,串联起小镇九丈养老院、县城新苑福利院、嘈杂热闹的民间与波涛诡谲的江湖。在这个文明与混沌交织、被主流社会所忽略和遗忘的角落里,存在着一个由一群畸零人所构成的奇情世界。无论是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紫孩子“小先心”、来自神秘的枸杞生长地的白化病少年鹏飞,还是从种植靛青的山坳里走出的江湖人士敦睦、相依为命而又关系微妙的绑匪麻和尚和哑巴二人,抑或是养老院的女姑子、疯老头……这些生存在山村野镇中精灵一般的奇异人物都似乎无来路、无归处,各自的命运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无根的乡愁,各自代表了一段文明的浮沉,成为溢出正常社会规范之外的除不尽的余数。在这片蛛网的颤动中,失忆的他如同一台重启的电脑,在被命名为“老新”和“吴宝宝”的过程中逐渐拼凑出一块块自我记忆的碎片,也拼凑出一块块被遮蔽的整体文明的碎片。
王安忆在描绘这些生存在文明边缘、社会底层的畸零人群体的生命图景时,始终坚持着对民间原生态探寻的热情,将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对人文主义情怀的坚守作为创作的支撑点,用平等真挚、充满静穆的慈悲的语言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苦难亦充满温情、充满缺陷亦充满灵性的奇情世界,写出了闭塞的烟火世界流淌的生活诗意与人性温情,写出了粗粝的小人物之间的邂逅与离别、歌哭与欢笑,比如养老院命运凄苦的姑子将所有的收容者当作家人,失忆者老新驮着小先心仿佛前世失散的祖孙,游走于社会各阶级中的江湖中人敦睦待养老院却向来极好……正如她在小说中所说:“这个沉寂的福利院,别看都是歪种子,残种子,稗子,其实生机勃勃,生出歪果子,残果子,稗果子。”“这些在普遍性之外的特殊性,将提供什么样的标本呢?遗传病、基因突变、染色体片段缺失,是从向对面佐证普遍性,或者预示着某种更高级生物的诞生。”
《匿名》 王安忆 人民文学出版社
抽象的隐喻:一次极具冒险性的大胆探索
王安忆是一位乐于探索的作家,也是一位以理性的思辨和绵密的思考见长的作家。在小说《匿名》中,纷繁的生活表象和曲折的故事进程退居其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自我、历史、时间、文字的深入思考,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和抽象的行走,枝蔓丛生,念头奔涌。王安忆本人表示:“以往的写作偏写实,是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人物言行,故事走向,大多体现了小说本身的逻辑。《匿名》却试图阐释语言、教育、文明、时间这些抽象概念,跟以前不是一个路数的。这种复杂思辨的书写,又必须找到具象载体,对小说本身负荷提出了很大挑战,简直是一场冒险。”
《匿名》对于作家的写作来说是一次挑战,对于读者的阅读同样也是一次挑战。曲折的情节和遍布全书的警语如同静水流深下潜藏的一块块暗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跟随故事的发展和作者的思路进行思考和辩驳,因此被有的读者称为“一部引起思考的内容比阅读的内容还要多的小说,将夹叙夹议做到了极致”。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思和则表示:“《匿名》是在试炼作者对当代社会认知能滑行多远。我认为她的文学探索是具有先锋性的。”有的读者认为《匿名》是一部王安忆刷新了新高度的作品,是一部“烧脑”的小说,“需要反复读”,“读来处处有惊喜”,“不光是思想性,文字中生活的质感也扑面而来”。有的读者在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时说:“《匿名》下部的头几章看得我灵魂出窍、通感全开,几乎在发抖,王安忆的警语像文中的通灵鸟儿一样遍布山林。” 还有读者说,《匿名》将是王安忆后期的长篇小说代表作,现在下这个结论当然嫌早,但是对王安忆来说,每一部新作都表达着她在创作上的新的探索和追求。
就在白化病少年带小先心去上海治病,于偶然中串联起老新和上海之间的关系,主人公即将重新走入现代文明、回归社会规范之内时,另一场意外突然而至,个人的文明进化史戛然而止,主人公汇入永恒的时间的洪流之中。对此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不同的读者必然会有不同的解读,关于“匿名”本身的解读同样也会因人而异,而正像本书责任编辑杨柳在封底留下的那句耐人寻味的话:“生活中藏着隐喻,也布着陷阱。读者,你要小心。”
《匿名》内容简介
故事开始于一起阴差阳错的绑架。当绑匪把他抛在荒芜的深山,当失忆使他忘记了一切,万物恍如回到原初,当他在山野村镇遇到那些精灵一般的奇异人物,故事怎样发展,才能走向合理的结局?
生活中藏着隐喻,也布着陷阱。读者,你要小心。
作者简介
王安忆,当代作家。原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亲移居上海。197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流逝》《小鲍庄》《发廊情话》《叔叔的故事》《我爱比尔》《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启蒙时代》《天香》等数百万字的小说和散文、文学理论作品。长篇小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责编: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