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好书榜2016年3月社科榜榜评
1.《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 熊培云 著 新星出版社 2016年3月
无论从文化、历史恩怨还是地域上,日本都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说如今国人赴日旅行成为时尚,但对日本的今昔所知有限。作家、学者熊培云利用2014年赴东京大学做客座研究院的机会,近距离观察、体验到日本社会的诸多方面,进而引发对日本历史、社会、政治特别是中日关系等方面的思考,这些见闻记录与思想片段形诸笔墨便成为这本书。作者说“日本是中国的一味药”,其写作此书的镜鉴之意由此可知。
2.《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美]理查德·普雷斯顿 著 姚向辉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3月
这本书是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纪实”系列中选题视角独特的一种。时隔二十多年,读这本美国非虚构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当年记录埃博拉病毒故事的作品依旧令人心惊肉跳,这是此类病毒当年肆虐蔓延使全球谈之色变的某种情绪延续,更是作者的勇气与写作技巧使然。作者通过对这种病毒威力的形象描摹,对感染者随后症状的如实呈现,让这本书宛若末世预言,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警醒意味。
3.《我们生活的时代》 [日]入江昭 著 王勇萍 译 中信出版社 2016年3月
历史学家的眼界往往不止停留在对历史的讲述和分析上,还会聚焦到并不遥远的未来,以历史学的思考方法与分析途径透视人类共同命运。日裔历史学者入江昭在这部著作中,从看待现代世界的历史观入手,谈及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国际政治等话题,对既往的某些观点加以调整、反思,用相对通俗的表达方式阐释“我们生活的时代”。
4.《他者中的华人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 [美]孔飞力 著 李明欢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年3月
在学界口碑上佳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前不久推出这本写及五百年来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履迹的史学力作,无疑是对年初辞世的该书作者、美国汉学家孔飞力先生很好的纪念。孔飞力以不囿于历史研究的广泛视野,通过对近现代以来华人移民海外肇因、发展、变迁的回顾与透视,从另一个侧面观照期间的世界历史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脉络。
5.《1968,撞击世界之年》 [美]马克·科兰斯基 著 洪兵 译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6年3月
美国纠结于越战、肯尼迪与马丁·路德·金遇害、“阿波罗8号”环月飞行……这些曾经震动世界并对其后的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1968年,或许还可以沿着这个思路继续罗列这一年中的大事件。这些事件的存在为这个年份蒙上一层神秘、复杂的色彩,使其成为人类历史上不能忽略的时间节点。美国非虚构作者马克·科兰斯基在本书中针对这一年中的诸多重大事件及其相关人物写起,从事件中剖析、归纳世界的走向,试图消解1968这一年份的特异之处,将其尽可能还原成历史本来的面目。
6.《来份杂碎》 [美]安德鲁·科伊 著 严华容 译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6年3月
不可否认无论是这本书的作者还是它的读者(东西方读者皆在其列),在写作和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或多或少都隐含一些猎奇成分。西方人想籍此一窥遥远神秘的古老东方国度饮食文化的玄妙,中国人则希望看看老外对中餐到底了解多少,误会有多深,这种局内人和旁观者的微妙关系构成这部文化史的叙事张力。作者背倚大量的史料文献,用轻松有趣的笔触,从十六世纪跨越重洋到中国开展经贸活动的美国商船写起,一直写到当代美国社会并不鲜见的中餐传播。我得承认,美国人对于中餐的误解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依然存在,但这份“误解”的历史所蕴藏的东西方生活、文化交流的比较意义才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7.《我青春漫游的时代》 [日]三岛由纪夫 著 邱振瑞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年3月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人生轨迹和作品的强烈个性,为其赢得不少中国读者,也颇多争议。这本由他本人撰写的回忆录记述了三岛由纪夫从17岁到26岁的经历,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春懵懂,也有身处“二战”时家国震荡的纠结和焦虑。整本书文笔简洁、真诚,读者能够从中看到一位日本少年的成长史,也能找到一些三岛由纪夫之所以成为其后那样作家的一些答案。
8.《世界小史》 [英]恩斯特·贡布里希 著 吴秀杰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写一部准确而不被淹没在书海中的世界史不容易,用极简的篇幅、深入浅出的文笔把人类历史讲清楚是更艰巨的任务。这部写于八十年前的世界史,今天读来,依然可算把这个艰巨任务完成得很好。作者贡布里希是英国艺术史大家,他写作此书时还是个青年,可《世界小史》问世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不衰,自然有其独到之处。书中的历史信息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关键是作者的历史观、叙事条理与文字风格,赋予这部作品以长久的生命力。
9.《大雾霾》 [澳]彼得·布林布尔科姆 著 启蒙编译所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年1月
早在雾霾成为中国很多城市居民的一块心病之前,伦敦就以“雾都”的名号闻名世界。不过,情形已然得到不小改观。顾名思义,这本书出自澳大利亚知名大气化学家之手,聚焦中世纪以来伦敦这座城市空气污染的由来,人们对这种污染现象的感知、看法与态度,以及政府的应对和解决措施,等等。以相当的专业性细述雾霾的种种,今天的国人读来,别有一番应时应景的意味。
10.《百年旧痕》 赵珩 口述审订 李昶伟 录音采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年2月
赵珩是位老北京,前些年以一系列京味浓郁的美食文章知名,对老北京掌故、风土人情、社会风貌与民俗等等都颇有研究。此书来自他的讲述,文字相对口语化,平添几分娓娓道来的感觉。书中内容基于作者的个人记忆,写到近一个世纪以来北京城方方面面的面貌和不同时代下的变化,那些曾经的记忆如今成为留住往昔的印痕。城市的变化速度远远超过人们守住记忆的速度,所以,这样的讲述和书写尤为重要。
(责编: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