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SCM)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虽然至今仍未形成关于SCM的统一的概念描述,但在90年代以后,SCM已经从一种单纯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逐渐演变为一种能适应急剧变化和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需要的、具有全局性和高度柔性化的战略管理思想。如果说20世纪70、80年代是“市场的二十年”,90年代是“物流的十年”,那么21世纪的前10年,则将是“供应链管理的十年”。


1.国内书业供应链的结构分析和组织特征


   供应链管理是从渠道角度形成的、面向整个业务流程的概念模型。在计划经济框架下,我国书业供应链(以下简称书业链)长期保持着一种稳定的“链状”结构,即“作者一出版社一发货店新华书店一零售书店一读者”的简单模型。其中发货店主要是京津沪渝四家发行所和各省级新华书店,而在零售店中,新华书店则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书业链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一是面对日渐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书业链中的出版、中盘、零售三个环节出现了非均衡发展。由于政策面的关系,出版商只在数量上有稍许增加;而中盘则扩张迅速,并形成了代理和批发的等级体系;发展最快的是零售商,除新华书店外,民营书店、专业书店、其他国有书店、非书店零售店、网上书店,以及其他无店铺销售方式都得到了较大发展。二是面对日益开放的图书市场,书业链中出版、中盘、零售三个环节的企业开始向对方的业务领地扩张,出现相互间的功能渗透。出版社以自办发行、作专业图书代理、开办书店连锁店的方式,向中盘和零售环节扩张而原来作为管理店的省级新华书店和一些辐射能力较强的地市级新华书店也纷纷建立大型图书批销中心,大举进入中盘领域。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变化,现阶段的国内书业链呈现出复杂的“网链”结构。

   从组织特征看,供应链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核心企业型。整条供应链围绕一个在经济实力、产品特色等方面具备垄断地位的核心企业构筑,该企业是整条供应链获得竞争优势和利润的核心。二是寡头垄断型。在供应链上至少有两个节点企业具备相当实力,它们相互合作,共同主导供应链的管理。三是均衡链式型。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实力相对比较均衡,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相互交错与融合,形成竞争与合作始终并存的动态网络体系。

   国内的书业供应链基本上属于第三种类型,且特征明显:

①出版、中盘、零售各环节实力相当,书业链中没有强势地位的企业。

②每一个出版社、批发商和规模稍大一些的零售店都同时参与几条供应链,使得整个书业链错综复杂。

③企业间的合作行为大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约束机制,企业可以很容易地在不同的链中迁移,书业链稳定性较差。



2、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书业链中的强势企业


   纵观全球产业发展的历程,以一家企业为核心或由两家企业合作所构建的供应链,往往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如以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为核心形成的供应链,以及由大型彩管生产企业和家电生产企业合作形成的彩电供应链。在图书出版发行业中,虽然没有制造业中那些被奉为经典的供应链构造模型,但也不乏围绕强势企业构建供应链的范例,如日本书业中以“东贩”和“日贩”两家中盘为核心形成的供应链,美国书业中以大型连锁零售商为主导组建的供应链等。相比之下,国内书业链中各环节的实力相对均衡,环节之间的维系力不强,并由此引发整条供应链效率损耗高、信息非共享以及分散决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内书业企业规模较小,分散经营的状况开始有所改变。特别是1995年以后,围绕“建立强大中盘”、“组建集团公司”、“实行连锁经营”等三个方向进行的体制改革,对书业链中各环节强势企业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不少书业企业以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围绕企业的核心产品和核心业务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优势项目,在供应链中占据了有利的位置,为进一步主导供应链推动书业链从均衡链式向核心企业型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疏通信息渠道,促进书业链中的信息流通


   在SCM中,信息流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包括前馈的信息流(需方向供方流动,如读者需求、征订数字、进货单等)和反馈的信息流(供方向需方流动,如供货目录、发货单等)。这两个方向的信息流带动了供应链上资金流和物流的运转,将作者、出版商、中盘、零售店直到读者连成一个整体。

   从目前国内书业链的现状看,已有相当多的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MIS,但这些系统大多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在书业链上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流。以书目信息为例,出版商做一遍,代理商和批发商在自己的数据库里再做一遍,而零售店进货后还得再做一遍。信息的分段存储和单独使用,不仅造成链中的功能重叠、效率低下,而且使已建成的信息系统成为一座座信息孤岛。至于那些本应用来推动书业链运转的读者需求信息,则更是流转不畅。出版社想要了解读者需求,只能依靠发行员“跑片”时所收集的一些零星信息,或滞后期限很长的销售统计数据。而对需求分析至关重要的每日(周)POS机销售数据,零售店往往将其作为商业秘密,限制流动。因此,在现有的书业链中,信息流的滞塞使其无法发挥连接需求和生产的功能,更谈不上对整条供应链运转的推动了。

   为此,需要疏通链内的信息流通渠道,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采用标准的数据格式和规范的文档传输方式,使参与供应链的企业能够共享信息,并最终将信息优势转仕为竞争优势。



4、削除环节间对立,倡导合作性竞争


   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书业企业基本上还处于独立经营的状态。这一时期企业的竞争格局是:企业与它的同业者、新的业态进入者、新产品(技术)、供应商、顾客之间都表现为一种对立和竞争关系。例如,在市场环境中,一家出版社不仅要应对同类出版社之间的竞争,其他出版社向自己“领地”的扩张,网络出版、E-book,POD等新技术、新产品的冲击,而且还要随时考虑作者群、代理商、批发商、甚至零售商的“砍价”能力。这种对立的竞争观,导致了环节间的效率损耗,增加了书业链的总成本。

   SCM为我们带来了合作竞争的新理念。美国经济学家布兰登伯格指出:“即使是同一产业、同一行业中的竞争对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也较一味自立山头、创立独家名牌、消灭竞争对手、占据垄断地位、套住现有顾客等传统竞争效果更为理想,存续更为持久,发展更为容易,进化更为彻底。”而对于在书业链中处于不同环节的、具有“互补性”的企业来说,合作竞争带来的会是更多的“双赢”。

   幸运的是,在国内书业近几年的发展中,一些企业已开始认识到环节间合作竞争的重要性,希望通过“纵向一体化”,即所有权控制的模式,来消除与供应商或销售商的对立,增强抗风险能力。例如,广东省图书发行集团就吸引了部分出版社入股而江苏省则索性将出版社与省新华书店揉合在一起,组建出版发行集团。尽管“纵向一体化”的做法增加了企业经营的“刚性”,且有“以内部交易成本置换外部交易成本”的嫌疑,离SCM思想所倡导的“高度柔性化”存在一定差距,但较之以往的对立竞争,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5、关注产业发展的整体战略,迎接WTO的挑战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共同利害关系的成长物之间存在着理性的合作,很多自然界中的互惠共生群落就是在对抗关系中得以自然进化,而一个和谐的经济系统也有着类似的特征。因此,将供应链中各环节企业追求的重点,从自身的价值实现和效益最大化,转向产业系统的整体价值实现,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创造最具有利润优势的产业生态环境,已成为SCM的基本思想内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