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货与库存是每个出版社都头疼的问题。心疼之余,如何把这些库存书的价值最大化?化浆、捐赠、低价处理以及换版权页等,经营思想不同,处理库存的方式也不同。

   由于新课标教材每年都在不断变化,所以教辅图书的寿命很短,同步类教辅一般只能使用一个学期,第二年能原封不动地再发出去的可能性很小。在教辅图书高退货、高库存更趋严重的现阶段,选择高效、经济、合理的库存处理方式,显得很重要。
   除了向边远地区捐赠图书这种经常被使用的消化库存的方式外,一些教育社在处理库存产品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与程序。

最常用的方式:
化浆

  此种处理方式对图书没有任何要求,在教材变化较大以及急需扩充库存空间的情况下,这是出版社最常选择的方式。因为能成批处理,所以方便快捷。
   但此种方式也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一是收益很低,只能以废纸的价格来处理,对出版社来说,损失很大。另外,对于一些未拆包的图书,如果不经破损处理就卖给造纸厂,很可能会以特价书的形式倒流到教辅市场上,这样不仅会冲击正常市场,还会使不明真相的读者误以为来自出版社,对出版社的信誉造成影响。
   建议图书在交付造纸厂前,要进行破损处理,或设专人盯着造纸厂进行化浆处理。

最“荣誉”的方式:
捐赠

   这是库存书最“荣誉”、最物有所值的一种处理方式。但书是一种精神产品,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商品捐赠。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库存书都适合做捐赠,捐赠的书必须有使用价值,内容应该与教材相符合。有时为了公益事业,出版社也会把一些新书拿出来做捐赠。第二,要有捐赠渠道,有的接受捐赠的机构会要求捐赠者对所捐图书进行加工、分类、打包,并送到指定地点,比较麻烦,需要有专门的人来处理这件事。另外,如果后续工作做不到位,很可能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出版社来说,捐赠也是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既处理了库存、腾出了空间,又把图书用到了最适合的地方,提高了出版社的声誉,可谓一举两得。在2006年教育图书订货会开幕式上,全国教育出版社发行协会组织了9家出版社向湖南贫困地区学生捐赠图书,共捐赠3万册约40万元码洋的图书,效果很好。但从另一方面讲,这些捐赠图书,虽说直接到了终端用户手中,但或多或少都会对市场上的正常销售产生一些影响。从市场角度考虑,对于经济较好的地区,很多出版社一般不进行捐赠。

最不可取的方式:
间接特价处理

   一般而言,在文学类或常销类图书上,特价处理较为普遍。在今年年初的北京出版物发行研讨会上,一些教辅特价书收购单满天飞。这些收购者打出1至2折的收购价格,相对于卖废纸,出版社的收益大很多,因此对出版者很具诱惑力。但这些收购者对图书也有一定的选择,一般只收购知名出版社的、教材变化不大的教辅。据人教社一位销售人员说,他们经常会接到收购特价书的电话,但人教社从来不会与他们合作。卖给收购者的方式,可以称为间接特价处理。科学出版社负责销售的王春福说,一般出版社都不会采用此种处理方式,因为后患无穷。例如,市场会变得无法控制,图书流向何处,出版社根本无法知道,这将对未来的市场产生一些潜在影响。
   但有一种可行的方式,是出版社直接把特价书发到终端客户手中,不在市场上流通。如此一来,出版社会对书的去向有一个明确的掌握,相对比较稳妥。
   王春福认为,无论是捐赠还是特价处理,都不适合大批量处理,否则可能会得不偿失。

最冒险的方式:
换版权页

   据记者所了解,这是很多出版社都在采用的方式,但所有出版社都回避提及这一问题。
   换版权页只适用于教材没有变化的教辅。按常规,教材没变化,教辅书完全可以再版或再发,但现在由于教辅同质化太严重,同步类教辅第二年库存重发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一位经销商就说,“市场上教辅书有的是,我没必要拿旧货”。于是面对库房里未拆包的、教材又无变化的教辅,出版者就只好换封面与版权页。
   由于这些工序需要在印厂用手工操作,因而不适于大批量进行。另外,据知情人士讲,换完换版权页后,由于需要重新切边,因此“变脸”后的书会比原书要小一点。再者,由于是手工操作,相对于新书的装订成本要高一些。一般而言,教辅书的印制成本占定价的17%左右,这一比例还会因每印张定价不同而不同。换版权页、封面的成本占定价的5%左右,相比于印制新书,节约了很多,而“变脸”后的书,都会按新书销售。

相对于其他三种方式,换版权页这个方法,在教材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是最为经济与适用的一种方式。但这种处理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做工不精细,很可能会形成退货,此时“变脸”成本再加上发货费、退货费,出版社的损失将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