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永涛

   企业内部管理,从效率的角度讲,最早的泰勒制是“点效率时代”,到福特的汽车生产流水是“线效率时代”,那么今天则进入了“系统效率时代”。效率不再取决于一点或一线,而是取决于:系统的完善、协调和良好运转,整合企业内部的资源,避免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掣肘,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实行“简单管理”。

  墨菲定律说:“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却很复杂”。也许是这样的缘故,改制一年多来,我们书店系统的管理,仿佛是形成了一定的制度与规范,然而让我们真实感受到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滋生了太多的复杂,玄虚、忙乱,推托的“盲区”和“真空地带”。信息滞塞,效率减缓。许多很简单的问题让请示、报告、不敢表态决策等搞得欠拖未决。如养老保险问题、绩效考核问题、费用预算问题、缺岗补岗问题等;有的好像文件出台了,统一的政策有了,但却又很不符合基层实际,因为全省有一百多个基层店,每个地方情况有很大差异,集团各部门都想把各方面的所有事情都管住,不仅管死了宏观,也管死了微观;有的上面已经制定了文件、方案,基层执行就行了,却又要求基层重新打报告,如教师节点歌,我们按文件上确定的歌曲与电视台联系,需150元钱,都要求我们又向市管中心打报告,真不知何故?

  无疑,我们的系统改制,从“破”的过程看肯定是正确的,成功的,但“立”的过程却问题多多。我们的企业是否正在遭受着“过度管理”的伤害?

管理VS经营

  经营管理常常结合在一起说,实际上也密不可分。改制之初,集团公司的设想是“管理权上收,经营权下放”,时至今日,究竟管理权是什么?经营权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即管理权与经营权各自的内涵与外延分别是什么?不知道集团公司搞清楚了没有?作为基层书店,我相信大多数是困惑与茫然的,我们只感觉到什么权利都上收了,却没有感觉到有哪一样权利是下放了的。不知是改制时的初衷不好,还是后期的执行有问题?

  事实上“管理权上收,经营权下放”这一设想理论上是对的,但这里的管理权,应该是指宏观上的,行政上的,它体现了“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思想。作为经营方面的管理是应当体现基层灵活性的,集团公司能否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区分好“宏观”与“微观”的界限,搞好宏观管理上,制定好战略,确定好原则。切可不纠缠于事务,想把什么都管住,结果“手长袖子短”,什么都管不好。

  在区分好管理权与经营权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值得考虑的是作为企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是干什么的?管理与经营的关系是什么?切不可为“管理”而管理。管理应当为经营服务!因为我们是企业,经营是我们的核心要务。经营与管理是阴阳的两面,经营关注着发展、活力与机会,管理关注着理性、制度与规则。以前是有经营无管理,现在是有管理无经营,总也把握不好这个度,何时才能不矫枉过正呢?

规范VS灵活

  有人曾把企业管理者分为两类:“领头羊型”和“牧羊犬型”。顾名思义,两者管理风格的区别显而易见。管理大师韦尔奇显然对后者非常不“感冒”,他甚至对“管理”、“管理者”的概念都非常反感。而奥格尔维的论点则更为客观:“从工业革命时代继承的管理方式与信息密集型公司格格不入。当一个公司的目标是创新,而不是规范的时候,一个企业需要的是领导,而不是管理。”

  当然,企业是必须强调执行力,而执行力离不开规范化,我们有太多的理由要求规范。然而,境界太高的规范反倒不利于提高执行力,同时也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还是需要根据市场的情况,该怎样就怎样。就像踢足球一样,可以短传配合,也可长传冲吊。市场行为要多元化,不要太拘泥于招数和套路。毕竟目前国内市场不是很规范,管理上不要太追求美感,否则会偏离现实,走向“唯美”与教条。我们的管理人员大多数是经过前几年的MBA的培训,掌握了一些先进的管理理论,但往往都缺乏基层工作的实践,致使我们目前的系统内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管理的理念在天上飘啊飘,经营的行为在地上爬啊爬。”

能否让管理简单?

  如果我们能立足现实,对我们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行认真分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先进理念转化为符合实际的行为,我们是可以穿过复杂,走向简单。

1、明确目标,让战略简单。

  企业要达到的目标肯定是多种多样的,但作为企业最根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应当非常明确。她不应当只是企业的规模,也不应当只是创造某种新的管理模式。如果回到企业生存的本源,那应当是追求持续的利润。著有《基业长青》等书的管理大师柯林斯精辟地指出企业“造钟不是为了报时”。从书店目前所处的市场环境来看,赚合理的钱,让企业继续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其他目标应该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根本目标。从当前来讲,书店系统面临政策面和市场新的进入者的双重压力,如何创造利润的问题,关键又在于如何稳定客户、稳定市场的占有率上。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当的定义:创造顾客”、“顾客是企业的基础,是企业生存的要素,创造就业机会的并不是企业,而是顾客。为了供给顾客的需求,社会把创造社会财富的资源托付给企业加以利用”。

2、职责明确,让协作简单。

  目前我们书店系统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改制,大家的角色都变了,但这个新的角色的职责是什么?不明确,比如我们分公司经理,按理说应当有一个切合实际的职务说明书,职责是什么,权限有哪些,好让我们在职责范围之内行事,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些需要请示报告,向哪一个部门报告,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我们就凡事都只好请示报告。我们暂且不算这些请示报告、汇报带来的汽车、差旅、办公等费用的增加以及其时间价值的浪费,我们假定每个分公司每年有20份报告,那么全省全年应该有两千多份报告需要省公司批复,全年有效上班时间以200天计算,省公司每天应批10多份报告。如果这些报告都认真审查、准确签批,那么省公司领导不出差、不开会,什么事都不干,专批报告都批不过来。要知道“审批经济”可是让我们吃尽苦头的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啊!过度的集权会导致组织行为的缓慢与呆滞,会导致官僚主义与教条主义的滋生。再从集团公司内部的各部门而言,相互之间的职责权利好像也不够明确,致使许多问题的“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全系统内部目前的情形让我们感觉到的是“有责的无权”、“有权的无责”。责、权、利关系不协调一致,甚至背离。

3、以客为尊,让流程简单。

  如果说利润是企业的灵魂,那么服务则是企业的宗旨。特别是教材教辅发行即将走向市场化的今天,如何服好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是我们书店系统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分公司与客户接触最多最直接,这一问题常被看着只是基层分公司的家伙们干的事情。事实上这一观点是非常片面的,由于我们系统管理上的复杂与业务流程上的繁琐,让基层分公司常常无法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我们应当树立“人人都在营销”、“人人都必须担负起与价值链最前端接轨的责任,对统一的品牌负责”的“全员营销”观念,再造我们的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复杂是因为流程太长,需要重新梳理,形成面向客户的简单流程。

  善于创新的海尔推出了内部购买机制“SST”,很值得我们借鉴。所谓“SST”,就是指流程与流程之间,职能与职能之间进行索酬(S)、索赔(S)、跳闸(T),充分体现“下工序是上工序的客户”的思想。

4、以人为本,让组织简单。

  德鲁克曾说,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将人力资源充分转化为生产力,不管你是制造肥皂的,还是制造航天飞机的,最终目标是人的成功。照这个理念,日本的松下公司宣称自己“制造人才,附带制造家用电器”。组织应为是为人才发挥才能提供平台的,而不是首先用来防范人的。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主动地工作,而不是被动地服从,应是我们管理的核心。这也正是许多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部改为人力资源开发部的原因。在我们的系统里,不知何故上层总是担心基层管不住,采取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其实,在当前集团已控制了基层的“帽子”、“位子”、和“票子”的时候,许多东西显然已经大可不必。作为基层分公司的经理们,谁敢不听指挥啊?!

  基层是什么?是系统业务的起点和终点,是企业利润的得以实现的最根本的基础,是系统吸取营养的根系。尽管在基层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是具体业务的实际操作者和计划任务的最终完成者。上层的工作,发个文件、下个指令就行,这是相对容易的。但下层要落实这个文件和指令,则需要付出时间与精力,比如收款,上面发文说:你们要加强货款回收工作,既要注意什么问题,又要注意什么问题,收回来怎么样,收不回来又怎么样。完了。而基层要收款,则不知要跑多少路,说多少话。收不回来还要扣你的绩效薪。又比如暑期来了,上面发个文说:你们要注意四防安全,要注意什么、什么,不然追究法律责任。责任没有了。而下面则是查了又查,看了又看,如需维修等,则还要打报告,跑批复,一遇暴雨就得两股战战,假如最终出了事,还得承担责任。现在是“上面一个屁,下面不出气”,“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们基层也有许多苦处,我们基层呼唤理解与信任。

  目前,在我们的系统内部,条线分割,各部门各自为战。组织机构复杂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内部部门之间扯皮、推诿,甚至发生恶性竞争。今年集团某公司为扩大销售,使用八折优惠,给各地教材分公司的教辅征订极大的冲击,就是明证。集团化了,外部交易成本降低了吗?如果在没有多少降低的情况下却大大增加了内部成本的话,真就得不偿失了。

  目前在基层,人少部门多,几条枪的队伍被分割得七零八落。工资分别在四个部门领,考核有的还不知在何处。员工整体意识下降,团队精神减弱。

  纯粹的块块固然不好,纯粹的条条显然也有弊端。如何考虑条块结合,是我们系统组织设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