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仲言
曾几何时,学人们都迫不及待地呼吁放开文化市场,以为一旦图书市场放开搞活,学术著作定会出路通畅,大行其道。未曾想,言犹在耳,事难遂愿。琳琅满目的图书市场不仅没有扼住严肃文化萎缩的颓势,反而在不经意中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为市场生产制作畅销读物的写手和出版商,这是人们所始料未及的。
如果那许多畅销的读物有丰厚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美感,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轻松娱乐功效,不管你名气大小,形式何样,人们都理应为之欢呼为之庆贺。但事实上,不少在图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花花绿绿的畅销书既没有什么文化含量,也不能给人提供审美愉悦。它们或搜奇猎异,故弄玄虚,搞一些耸人听闻的传奇故事与案例招徕看客;或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把那些似是而非的传闻和猜测渲染得煞有介事;或哗众取宠,招摇撞骗,不时弄点笔墨官司、来点不着边际的奇谈怪论恶意炒作自己;或声色犬马,追腥逐臭,靠各种隐私、黑幕和丑闻之类的猛料来满足某些人的窥阴癖;或邯郸学步,人云亦云,看苗头、辨风向,什么火爆来什么,专门为地摊批量生产一哄而起的文化垃圾。平心而论,这里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格,既不是政府所倡导的,也不是民族文化积累所必需的,甚至也不是读者发自内心所期待的。善良的人们面对这些档次不高的出版物居高不下的印数,往往表现出一种困惑、迷惘甚至是悲哀之情。对于诸如此类的现象,采取轻蔑的态度不屑一顾,或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抑或是简单化封杀似乎都于事无补,高度重视并正确引导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我们要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理所当然希望图书畅销、市场兴盛。下决心花气力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不断扩大优秀精神产品的市场覆盖面,让更多健康有益的畅销读物占领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既定战略。因为读者越多、市场越大,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化产业的发达和文化事业的繁荣。但是,文化出版物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只能是一种有着商品属性的精神产品。文化生活牵涉到千家万户,显示着时代的风貌,文化产品格调的高下优劣既反映着当下社会的素养和情趣,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时尚。这就要求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者具有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在考虑图书畅销与否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它的社会影响,考虑它对读者心灵和社会风气是有益抑或有害。如果听任那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的市场魔方的导引,唯孔方兄马首是瞻,迎合社会上一部分读者情趣不高的阅读需求,一味地在恶俗情调上找卖点,在感官刺激上做文章,让读者特别是初涉世事的青少年读者,在花费了大量金钱和时间之后感到一无所获,甚至上当受骗,那么这种畅销就是有害的,其销售越多、流布越广,害处就越大。
文化是一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只有把“当代”与“千秋”的“功”“利”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的“功德圆满”。图书畅销除了自身的价值和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原因外,还受特定时间地域的政治、经济、社会风习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一时一地的畅销反映的可能只是局部的社会需要,如果这类局部需要是建筑在无聊的噱头、肮脏的黑幕、感官的刺激和恶俗的流行之上的话,那么,其销亦畅、其朽必速,到头来,只能是一堆短命的文化泡沫。只有经过时间淘洗,经受历史的检验,能够传之久远,让子孙后代去追寻去消费的读物,才是真正的文化精品,才能变畅销为长销,在民族文化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
畅销只能表示当前,长销方可代表永远。任何一个有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和出版商,都不应该为眼前时尚的喧嚣和金钱名利所诱惑,而应精心创作,精心打造,挤掉世俗的粉彩和缤纷的泡沫,摆脱昙花一现的窘况,在追求当下畅销的同时,更要着眼于未来的长销,努力在各种热销的出版物中留下一批有分量的、可以成为当代文化标志物的代表性作品,用长销实际业绩毫无争议地经受住后人评说。